施玉纯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全国上下都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调整本部门的思路,民办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一些民办学校,给我的印象是:好的占主体,学校的办学过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环。但也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的条件不具备,盲目上马,“自生自灭”;有的“硬件不软,软件不硬”,发展缓慢。同样是民办学校,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民办学校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自身的特点,有着独特的规律,在办学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既不能像办企业那样办学校,也不能照搬公办学校的模式。只有走出一条适合民办学校校情的办学道路,才能生存与发展。我发现那些办得比较好的学校,都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而那些办得较差的学校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制约了前进的脚步。
一、民办学校的办学体制独具优势,这是党的政策带来的阳光雨露,关键是要会用,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并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做到科学发展。
首先,运用机制,狠抓管理。机制灵活,有利管理。好的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完整的办学机制,诸如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各种奖励制等实行起来非常顺利。譬如在用人方面非常灵活,经过认真考核,好的我就用,不合格的就辞退,不留“南郭先生”,更不养闲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人浮于事的现象。实行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不存在障碍。这样做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所以有人说:“民办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和马前卒”,这是某些公办学校无法比拟的。
第二,改革教法,狠抓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许多民办学校成功的秘诀,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生源,所以千方百计抓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小班授课、分层教学;利用假日补课、开展竞赛、举办展览;内树标兵、外请专家等等,十八般武艺、新法老法一起上,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要求极高,教学要一丝不苟,作业要全批全改,成绩要名列前茅,升学率要名列前茅。师生的身上有压力,也有动力,结果教学质量有了一定保证。
第三,寄宿管理,提高效率。民办学校多半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全管,比走读的公办学校,工作量加大了一倍,有的民办学校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学生从几岁到二十几岁都有,管理难度更大,这就造就了一支过硬的生活教师队伍,为其生活服务,同时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做思想工作和搞好学习。民办学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上课、活动、用餐、住宿井然有序,从而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行。学校生活设施齐全,浴室、洗衣房、汽车班、医务室等一样不少,为了防止年龄小的孩子想家,实行“教师一日三问候”、“校长一日三巡视”制度,食堂实行“营养配餐”,宿舍实行“公寓管理”,医务室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家长接送孩子使用“接送卡”,保卫科实行“安全责任制”,平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务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所有这些使枯燥的寄宿生活变得温馨起来,学生在校如同在家一样,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源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因为“生源就是财源”,没有足够的办学资金,学校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这使办学者十分看重生源。一般的民办学校,在创业初期还不具备选择生源的实力,因为办学基础薄弱,知名度低,加上人们传统观念的局限,高质量的生源一时还不愿“屈就”民办学校。生源中品学兼优的少,大多数人学习成绩起点低,其中还有的厌学情绪严重,或思想品德差,沾染了各种各样毛病,甚至有极个别的“问题男孩”、“问题女孩”。办学者在无奈中把这些人“兼收并蓄”,然后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耐心细致地做思想转化工作,不让一个人“流失”,工作难度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办学校创造出了好的成绩。
此外民办学校在财务管理、招生策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二、某些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学校每况愈下,这是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民办学校的优势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但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毛病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办学手段不正当。这类学校占极少数,但问题是特别严重的,办学者本身就是个骗子,发布虚假广告,甚至用传销的手段,坑蒙拐骗,诈取学生钱财。这类学校多半是“皮包学校”,既无独立校舍,又无常规设施,现实与承诺相去甚远,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家长发现上当受骗以后群起告状,学校成为一个无法收拾的乱摊子;
第二是学校管理体制没理顺。经验证明:民办学校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推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但是目前,有些学校至今仍然没有实现“两权分离”。有的董事长是个“卖豆腐脑”起家的企业家,基本不懂教育,但他是董事长兼校长,事事说了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虽是“业内人士”,但“当家做不了主”,基本是一个“大教研组长”,外行领导内行不是不可以,但应虚心听取正确意见,教育教学上的事,不能“乱掺合”,有这样一所私立初中,一家三代人掌管学校,儿子是董事长兼校长,小学文化,手握学校“生杀大权”,父亲是顾问,“斗大的字不识几口袋”,近于文盲,有事没事“常到学校里看看”,老迈之年想为儿子做点事,孙子是司机兼“学监”,高中文化,三个人都来给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下“指示”,而且有时要求不同,搞得副校长无所适从,最后只好辞职了事。这种把学校办成家族式企业的投资人,目前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三是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薄弱。有些学校的办学方针,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完全吻合,忽视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一切工作围绕教学转,片面追求升学率,以争取更多的生源,直奔经济效益这个“主题”。没有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人抓,无人问。结果出现纪律涣散,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谈恋爱,泡网吧等现象。有一所学校,董事长是佛教徒,招来的文化课教师和生活教师中也有部分信佛教的,有的教师在课上课下,不由自主地阐述佛教思想,宗教信仰自由,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不受到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我国教育法有严格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
第四是办学条件中的硬件不达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整套的办学标准,这些标准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教学规律制定的,科学而实用。办学者应该从学校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建设一所“标准化”的校园。硬件建设搞好了,有利于软件建设,即有利于搞好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成硬件不达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办学资金匮乏,无钱购买;另一种是有钱不往上投,或者投的不是地方,喜欢做表面文章。有一所学校,为了招生时蒙人耳目,建设了一个绿茵足球场,且平时不开放,而理化实验室里却没有几样仪器,学生从未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做得也不全;还有一所学校,建在一个村的火葬场附近,学校门前经常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大队人马披麻戴孝,招摇过市,这样的环境学生怎么能安心学习!
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教师队伍普遍不太稳定,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难题,也是摆在民办学校面前的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之民办学校是一块“希望的田野”,“英雄有用武之地”,当前的形势也有利于做好这项工作,有人提出:做大民办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教育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办学校有着广阔的前途,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一定会把学校办好。
(作者联系方式:海口市长信花园雅景居9C
邮编:570311
电话:0898-68713928
E-mail:shiyuchue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