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挖掘有利素材 培养想象能力

  【摘要】没有丰富的想象,爱迪生就不可能发明电灯;没有神奇的想象,蔡伦不可能发明造纸术。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可以激发想象的素材,如何进行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
  【关键词】 插图 多媒体 激疑设问 据文绘图 抓住文中空白 演课本剧
  【正文】想象力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尽可能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情,增加记忆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在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想象
  低、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易受新颖事物刺激。在阅读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更好地激发想象力。例如:在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课件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教学各部分内容时,再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风景优美的景象图,使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有了更全面得了解,真正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宝库还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再进行类比想像,与我国的名山大川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歌曲,乐曲,配乐诗朗诵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三、激疑设问,培养再造想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思维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阅读教学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再造想像,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从题目中设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新课开始,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对全文进行想像推测。如,你觉得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哪一方面会写得具体些?这类问题一经提出,便产生一种召唤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推测如与课文内容一致,那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不一致呢,又会产生新的诱惑,激励他们带疑探索。
2、在假设中设疑。抓住课文中某些情节提出假设,或续编故事的某一情节,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像。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这一设问,联系课文内容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天真的是无边无际,是我错了。”有的说:“多亏小鸟帮助,要不,我还自以为是呢!”有的说:“我早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四、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  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又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老师问:“小蝌蚪找妈妈后,有些什么话要对妈妈说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短短的时间内,学生说出了很多话语,这样不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同时还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具有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六、演课本剧,培养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极强的表现欲,特别偏爱童话故事。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点,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再脑海中再显人物的形象,在通过自己表演进行在创造,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创设情景,布置场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先由学生自发结合,表演文中的角色,然后在班内选出角色中表演最好的进行表演,通过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以上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机会,激起了想象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使学生遨游在想象天地。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内容如童话、寓言、看图学文等,还有其它教材中的内容,如:漫画,都可以作为培养创造想象能力的材料。只要我们去深挖掘,久而久之,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就能收到十分惊人的效果。


 

   姓名:周颖银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禾云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