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需要我们改革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现实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加强过程性,注重学生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弊端,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学习知识。但多数教师对“过程”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知识的学习,即对“过程”的把握必须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无法促进知识高效学习的过程必将被摒弃于日常教学之外。为此,《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至于在这些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则是另一个问题。为此,在教学实施中,应提供一定的活动性的素材,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过程性目标的完成。
三、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学习“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千粒大米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学生是一粒一粒数,有的学生是先数一把大米是多少粒,然后估计一千粒会是多大一堆。
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只要深入领会要求,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项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姓名:陈永坤
地址: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