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写给语文老师的几点建议
——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谈语文教学

关键词:注重导语 书声琅琅 人文性教育 诗情画意
摘要: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就是我们师者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要使学生德、智两方面健全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好语文课的方法。第一条建议:语文课要注重导语的设计。第二条建议:语文课要书声琅琅。第三条建议: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育。第四条建议: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第五条建议:课上少讲,加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第六条建议:语文课要有诗情画意。第七条建议:课堂要如春风化雨。第八条建议: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正文: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就是我们师者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要使学生德、智两方面健全发展,师者就要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上好语文课的方法。在这里我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条建议:语文课要注重导语的设计。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每一节课上老师都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几页,这样几节课过后学生就会对上课感到疲倦,甚至认为是催眠曲。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要求语文老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沉寂的局面,根据不同的课型,依据灵活的方式,进行导课。
这里我向各位语文老师推荐六种导语形式:
  第(1)种形式,营造气氛,以“情”导入。如,讲授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自然的四季很美丽,祖国的山河很壮美,无数的文人墨客钟情于她,陶醉于她,并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她,赞美她,同学们一定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旖旎的风光吧。用这样的开场白激发起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学习陶弘景的这篇写景小品文,一定会情意盎然。
  第(2)种形式,激发欲望,以“趣”导入。如,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大自然告诉人们春天来了;“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雨过天晴了;“猪衔草,寒潮到”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麻雀屯食要落雪” 是大自然告诉人们冬天来临了。同学们,大自然是不是在和善的跟我们说话呢,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第(3)种形式,创设问题,以“知”导入。如,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你知道桥的作用吗?2、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你知道有什么样的桥?3、用5、6句话简介你知道的一座桥。4、你知道桥梁专家茅以升吗?你想做桥梁专家吗?这几个问题过去后,学生一定会带着极强的求知欲望学习课文的。
  第(4)种形式,设计话题,以“议”导入。如,讲授杨绛的《老王》一文时,开场白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个残疾人过马路,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样做?一对贫困的盲人夫妇在街头卖艺乞讨,你会怎样做?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在几分钟的讨论之后,再来学习《老王》一文,就会很容易明白“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的道理。
  第(5)形式,运用媒体,以“境”导入。如,讲授古文《三峡》,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四幅三峡春夏秋冬的山水图片,引领学生进入三峡的环境之中,感受三峡自然景观之后,再去学习文章,学生的感悟一定深刻。
  第(6)形式,运用优美的排比句开头,从语言上给学生以熏陶,整节课就有了一个靓丽的开头。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还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春天到了,万木争春,鸟语花香。夏天到了,绿树成荫,蝉声阵阵。秋天到了,秋风习习,枫林如火。冬天到了,雪满长空,玉树琼花。大自然用不同的景色告知我们各个季节的来临。大自然的语言多么美妙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条建议:语文课要书声琅琅
  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熟悉朗读的技巧,对学生能科学指导,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要求下做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临其事”的效果,使课堂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充满真情。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充分地读所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第三条建议: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育。
  前段时间“马加爵事件”搞得沸沸扬扬,一位即将从云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只因为和同学吵了架,“很气愤,想不开”,而锤杀唐学李、邵瑞杰、扬开红、龚博4位同学,在法庭上马加爵请求法院判极刑,女检察官表示惋惜之余着重强调,就马案而言,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这体现在马加爵面对生命所表现出的冷漠与蔑视”。
  精神上的贫穷,是因为他没有爱,没有同情心,这是一个人格教育问题。马加爵应该是一个聪明,有文化的学生,否则他也不会考上云南大学,但如此有知识的人,人格何以如此低劣呢?可以说,这是教育上的缺陷,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是指传授知识,“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现在的教育,还是以成绩为主体的,一个老师素质高不高,也主要是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在成绩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拼命搏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除了我们的父母,就是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教育学生有爱心,有同情心,只要有爱,才能够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帮助同学,才能够健康成长,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
  所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第四条建议: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文本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在教学语文中,打破文本这本“圣经”,不囿于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创造性地“用文本教”。例如,课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大自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自然。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自然风光,启发学生感悟冬是美丽的、夏是甜蜜的、春是芳香的、秋是丰收的……这样把握文本,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学生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第五条建议:课上少讲,加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成功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真理,可以说,称职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不称职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应多“偷懒”,把空间还给学生。要想“偷懒”,就必须要少讲课,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第六条建议:语文课要有诗情画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语文课更是这样,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学生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才能上出诗情画意来。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学生就理解得越深。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符合节奏韵律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学生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第七条建议:课堂要如春风化雨
  语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美丽的天堂。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师要努力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
第八条建议: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形成了教师那种严肃、呆板、不苟言笑的形象,也让一些老师总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学生,好像自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其实,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庸人、愚人,他都是人,只要是人,他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论心情如何,在课堂上老师都应该拥有愉快的心情、甜美的笑容。
  课堂上,老师的心情与课堂气氛影响极大,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老师那久违的笑容,好像一束阳光,把这段时间的阴霾都驱散了。前段时间老师因为家庭的缘故心情一直都不好,每天都神情沮丧,动不动就对我们瞪眼睛,每上他的课,我们都会神经紧张,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留神会被他骂,那段时间,全班同学都好像有点忧郁,有点紧张。今天,我发觉,老师那阳光般的笑容,不单只照到了我,还照到了全班,全班同学因为老师的笑而变得无比轻松,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老师的心情每天都这样愉快,每天都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该多好啊!……”
  古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老师自己心情不好,不应该把这个坏心情传染给学生,学生也没有义务来承受这种遭遇,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论从接受知识,还是从身心健康方面都不利于发展,对老师而言,这个坏心情不但会影响他传授知识的质量,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良好形象。
  因此,教师在课堂保持愉快的心情既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又在学生心中树立崇高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应该如何上,如何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必说“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教师心有爱,胸有情,肯思索,就能做到创新教学,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培养出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学生。
  总之,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结语:
  身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幸福,我热爱语文教育事业。这篇论文在2007年石家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结题报告会上获得一致好评。

 

   姓名:曹金芳
  地址:河北省正定县第六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