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久违了 春天的暖阳

 内容提要:在这春的季节里,阴雨连绵已十数日,大家都极其想念着窗外那美好的阳光。美术课堂教学也正如这春光一般,应该是学生们在繁重枯燥的文化学习之余,所获得的心灵的释放,是对美的课间熏陶,是对自然、社会的提炼创造,是发自内心的所求……让我们为了这美好的主旨,打开禁锢心扉的枷锁,让学生充分享受春的暖阳,春的清新气息。

关键词:春天的暖阳  自然的美  兴趣  引导  创新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许多年,各省、市中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媒体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多元教学的充分利用已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实际美术课教学中可以参照的优秀观摩课已是相当多了。
  然,近段时,走过各班教室,觉察到一个明显却又容易忽略的教学现象,多数课程由于任课教师纷纷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后,使得上课铃声一响,便是习惯动作——窗帘一拉,进入了众多“影院”、“戏剧”样式的授课模式,45分钟学生多半是在黑暗中“聆听、欣赏+学习”度过的。有道是——物极必反,如此比拼之下,媒体教学门门学科都在采用,“新”已不再是“新”,“奇”也不再“奇”了。原是美术课的媒体教学独特点,这视、听觉传达的途径已无优势可言,甚至变成鸡肋了。至于美术课对学校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调节功效也丧失殆尽了。原本众学生非常喜欢的美术,一下子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已无积极主动性可言。
  那么,就应当尝试去改变这现有的形式,教学本身就应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多方激发学生的美术求知欲望。在此,相对有效的方法是即刻打开窗户,在这春天美好的季节引进温暖的阳光,看那窗外美好的景色,甚至于积极大胆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那大自然的春色。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口头理论的说教,而是要具体的饯行。在难得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让学生能更多地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感触美好色彩;在蓝天之下学习,使美术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学校考试科目理性的学知,而去感性的体会、寻觅、捕捉——这不光是对大自然的美丽描绘,更是对社会的观察;自然万物的提炼。当然,这并不是一味的放任,而必须有教师的有效指引,使得“教学不会变成屈就,而是有益学者成长的传道”。所以教师的主导是必然的、关键的。不然,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难以控制了。下面就一些开放性课堂的具体形式展开些许探究:
具体课程中,课间45分钟的合理安排
  众所周知,在实践操作中,一个班级,学生的学,其实并不是由始就主动的学,而是教师适时指导下合理安排后的学,教师的辅导其实是必然的,而且是关键的。教师是领队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教育服务者,方向的指引很重要。针对一个课题,将整班学生拆分、重组(按项目、特长、兴趣、目的等方面),适时组织几个小团队,发挥小集体的作用,合理分工。就近寻找校园内部美的所在,更可就近调查、收集社区、社会中的可用素材,选择、整理、编排,再提炼创造。小团队内应使其各施其职,多方动员,把课间任务按时完成。
  这些单元小项目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时间,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把握,在于把放出去的风筝顺利收回来,结束的十多分钟就是教师的任务了,让学生在其中有所得。课间是虚度的玩,还是实在的观察提炼,在其间就显分晓了。往往万事开头难,当有了一次的成功体验,学生也便习以为常,这当然也成为了学校众多课堂内授课形式的极有趣、有益、有效的补充了。
  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除一些想当然的风景速写、风景色彩课程外,依此法尝试的内容其实还很多。比如《校园环境标识设计》一课,在授课过程中,便可组织学生分组,利用课间时间去有目的的调查收集校内多处的标识设置情况,教学楼、行政楼、食堂、休闲地、操场等等,可用速写描绘、文字表述、数码摄影、摄像等多种调查记录形式。当然,关键还是在于后半堂课的提取、创造,从收集获得的资料中找出问题,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并提出适合学校现状的合理意见,有可能甚至可报学校建议实施,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其它如《让世界更美好》——公益海报的教学,也可让学生就近调查学校所在社区的相关内容;《城市建筑》、《城市雕塑》等等课程,完全可依法变通实施。这也好比是在美术课中开设的定向运动了,是极其有益于学生的主动思维,健康成长的。
  当然,不可否认,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无形之中也加大了更多的难度,但为了教学目的的有效贯彻,我们也应当积极投入,展开尝试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不日也将变为美术课的独到之处了,慢慢的会被学生所接受、喜爱。
课后是课间的再延续,变单纯的作业为学生自发的探究
  每项科目都有作业,而学生往往最反感作业,因为正是种类繁多的作业剥夺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作为“为人师者”的我们就有必要去改观,寻找到能使学生乐意且有益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课后延伸了,尤其是美术课等考查科目。
  在此,不妨设计组织几对“要好”学生,让其课余有时间聚在一起,完成一些诸如网络资料收集,社会各行业、场合、现象、现状的素材提取等等,让他们能每周利用一些时间走出去,走到自己感兴趣的新异地方去,寻找知识点,学习、提炼、应用。当然,教师的责任也在于把握引导,如何做好引向“积极的、有益健康成长的”一面的问题。
  《设计的魅力》一课,可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组成小团队走访商场,调查、描绘商品的外观、色彩。有同学对家电感兴趣;有同学对运动器械感兴趣;更有同学对玩具感兴趣,都可以。教师事先设定方向,或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名目商品,多多益善,在实践中这是很受大家欢迎的。《瓷器风韵》、《流光溢彩》两课,更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博物馆、去大商场工艺品展柜欣赏、记录、总结心得。记住,采用方法上少用文字表述的途径,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可多采用数码摄影摄像、目识心记等方法,以丰富性、多样性的要求去迎合学生的需求,尽其可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不经意中完成课的有效延伸。
  其实,综观初中六册美术课本的每一堂课,都可刻意挖掘一些类似的兴趣引导方法,这也不正是美术学科的出发点所在吗!让学生迫切等待着新一项课后活动的展开,让教师轻松的完成每一堂课的课标,最终使学生在快乐中渐渐成长,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课程辅导中的主导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变教学的被动为主动,变服务为引导,明确美术课程的任务不在手段,而在创新,去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实践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分的。如何做好这一环节呢?
  在大自然中亲身体念,在社会环境中亲自磨练,让学生主动形成展开积极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创新欲望。《中国书法》、《印学话西泠》均可使学生置身于不同时期的书印大展览,在真实作品面前,提高学生对中国书印艺术的直观鉴赏与理解,提高本来在课堂内无法达到的中国书印艺术兴趣。
  美术的主旨不是对事物的再造,而是对现实的创新,不重手段,而重奇思妙想。在众多学习方式面前,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构建美术知识与相关活动,并与他人展开互动,更与环境互动,最终达到自身有效发展的目的。所以,教师的得法引导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造,这是“死板的教学”、“辛苦的说教”所远远不及的。
   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多方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知、审美、想象能力,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上仅仅提出了在常用课堂手段以外的一项有益补充,因为在现有实施的教学模式下深切认识到“课堂内的教学十分有限,教室外的空气却分外新鲜。”——在这春的季节里,让我们在美术课上放飞学生多彩的心灵,让其充分享受春日的温暖吧!


 

   姓名:罗唤众
  地址:湖州市第五实验初中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