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论园丁们的“退位让贤”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教师要严格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提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设想,在这场变革面前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践自己的理念,完成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随着每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革故鼎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 。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一 学生收回主权,教师营造良好求知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新课程应该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收回“主权”必定打破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老师只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在教授初中化学“性和碱性的差异”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1)盐酸遇到酚酞和石蕊之后有什么现象?(2)氢氧化钠遇到酚酞和石蕊之后有什么现象?(3)从以上现象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各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而且要提出一些问题,和同组同学进行讨论。最后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由老师来汇总全班同学的观点,结合书本,对谈到部分知识的组别以及提出一些创新问题的组别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在适当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再次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能有序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此时学生也带着好奇心学习书本知识,对所学内容更加充满兴趣和主动性,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二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教学重在传授,以教代学,教授知识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缺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学变革一定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最终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带领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人施教,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1),当学生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知方向,而是对其循循善诱和点拨思维,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期待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2)当学生望难却步,信心不足时,教师应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点燃他们内在的精神之火。如在化学教学中教授酸性和碱性的区别和联系这一内容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典型的问题。如:在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可通过演示把木块、铁块放在水里的情景,就提出:“为什么放在水中的木块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 这时,教师可以从平衡的天平上取下质量相等的木块、铁块,紧接着问:“把重10N的铁块和重10N的木块都放进水里,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今天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了解课本。这样既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又反映了课堂上问题意识的延续性、后继性,这才是最宝贵的,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其内在动机的状态由“要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本课的框架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是新颖的问题。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单一转换为主动,多元。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创造性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所获取的结论进行辨证的处理。对于正确的结论给予肯定,而对于错的结论则先保留意见,引导学生继续通过动手试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如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有些学生会把铁块沉下去的原因归于它的质量比木块重,这时老师就鼓励学生用天平称得同样重量的木块和铁块,发现结果还是如此。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结论的错误,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原因,最后通过查阅书籍知道其中的原因。老师在其中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再也不是统摄全局的指挥者,而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
三 师者,所以倾诉,交心,亲近也。
  传统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教师往往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只能听之,从之,远之。所授知识也是神圣不可怀疑的。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而且,将统一的教育方式强加在所有学生身上,不免会和一些同学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进而使他们心中积聚越来越多的问题。众所周之,上天造物必有差异,随着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他们交流心中的困惑,主动亲近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唯有此,才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进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切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如在讲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定理”问题时,老师先把各种定理以及相应的例子陈述了之后,在黑板上面列出几道题,让同学在下面做。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喜欢或者说熟悉的解题方法,比如利用“角边角定理”来证明三角形全等,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希望学生把这种方法当作权威,解答任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都使用这条定理,解题方法死板,阻塞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延伸。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该在学生解题时关注同学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最为熟练也是较为简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一个统治者,支配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一个参与者,鼓励学生扩展思维的多元化,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 综述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交流和讨论的氛围。同时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改革下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 耿艳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新课程研究,2008,(01)
【2】 王明义.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科技资讯,2008,(27)
【3】 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思考——来自教师的回应【】.当代教育科学,2003,(02)
【4】 符永平.教师功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育与管理,2004,(07)
【5】 王承吉.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教学与管理,2004,(06)
【6】 李莉.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8,(01)
【7】 谭安华.新课程改革后学习方式的转变【】.科教交汇,2008,(03)

 

   姓名:庞蕊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