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最大困境是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但得到的结果与师生的付出总不成正比,更遭的是,即使英语成绩考得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英语交流,甚至根本开不了口,这与当今注重交流沟通的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它最大的作用应体现在交流,因此,改变当前英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化教学,实现突破,是现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困境,改变传统,创设口语情境,突破策略。
正文:
英语学习的困境
一、在中国学习英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中国学生学习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授课,学生喜爱温习为特点,老师崇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被动地模仿,这样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方法并不一定是有效的。
二、正因为学生很依赖教师,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六十多个学生的班级中,教师只能就大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而无法顾及学生个体。同时,英语教师的训练也有难度,在中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中文来教学英语,结果中国学生的英语就成了书本英语,离开书本便成了哑巴,形成恶性循环。
三、学生花较多时间来学英语,甚至在所学科目中是投入较大的,但作用却比较有限,尤其在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大学后,交流更成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许多学生暴露出来英语不过关。许多学生的英语是外国人不懂,自己不会用。
四、学生学习外语,口音普遍是一个大问题,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罗胜利教授曾经指出:很多中小学生学的口音是错误的,花了这么多功夫,到了大学时候还要花时间来纠正口音,而且不一定纠正得过来,因为口音就像吃饭的口味,花了多少时间学,就要花多少时间改,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都改不过来的。
五、现在中学英语学习着重在单词文法,到了大学才比较注重语音的使用,或者实用性。但这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口语的训练很明显越年轻越好,怎么来抓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教育创新问题。
六、市场现在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庞大,而且很实际,书本英语,考试英语都明显是和社会发展脱节的。曾经有报道指出:现在中国和印度是在高科技方面与美国最具竞争性的两个国家,然而两个国家相比,印度更有一定优势,因为在印度英语的实际使用是比较普及的,而我们国家则相对落后。
七、中国的教师无疑是最勤奋的,最敬业的,“蜡烛成灰泪始干”,同样中国的学生也是最刻苦努力的,时刻铭记‘头悬梁锥刺股’。但在物质和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实施创新教育。许多国内外专家人士看到了中国书本英语,应试英语的缺陷,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受到了北美大学的投诉和施压,甚至特别针对中国而改变了托福考试的方法。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迫使中国教师和学生转变注意力,开始把语言的听说使用作为外语学习的重点。
八、传统的左脑思维,注定中国学生,讲不好,宁可不开口,要讲就必须一鸣惊人,否则影响“面子”,再者,学生生活在被汉语包围的语境中,即使学会了一些英语口语,由于合作伙伴有限,由于信心和毅力等方面原因,使用率低,时间长也就逐渐谈忘了。
面对英语教学的诸多挑战,如何改变局面,这是一个创新的课题。而这个课题也和中国的国际化,与世界市场的接轨,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有着重大关系,所以,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着第一培养人的重注。
更新观念的启示
ESEC决裁余国良博士在美国培训中国政府派遣的中层干部时所描述的一段经历让我深有感触:每次培训项目以“创新领袖学”的题目开始,鼓励学员的观念和挑战定势思维,为了展示思维定势和结果的关系,特意安排了一项活动来测试,让学员在刚下飞机,对洛杉矶还没有方向概念的时候,让他们根据提示和路线图,自己坐公车去寻找目的地,在过程中来观察中美文化差异。其中有两个学生去寻找一家大公司总部,但很可惜,他们空手而归,抱怨路线图出了错,以至于他们在所住的马路口来回走了六个小时都没有发现目的地,当天把他们带回现场,结果发现就在车站对面,学员大为诧异,在他们的概念中,大公司总部一定是高楼大厦,结果满街找大楼,孰知大公司总部竞只是一幢很不起眼的平房。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了定势思维直接影响到做事的结果,因为定势思维而造成的视野盲区往往使我们行动受限,无法达到目标。
一、“对口思维”的限制
我们的英语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定势思维世代传承,学生长期在这种传统教学的教育下,容易形成“对口”,见面后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问“你是搞什么的”,当得知对方的情况后,思维就随信息立即发生改变,因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这种“对口”思维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太执着于标签,那无疑会抑制创新,外语教学要求学生知识精深固然重要,但培养他们成为总揽全局,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当今社会的必须。传统教育太注重专业知识,这就出现了很多好生偏重知识的精深,但不太擅长沟通,缺乏团队合作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而其它学生虽然成绩中等,但凭机敏和自我能力在以后的社会中却更胜一筹,但这批人往往缺乏足够的理性训练,依赖头脑、经验和心腹来发展事业,往往到事业进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素质的结合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传统“对口”和创新相比,后者更加重要一些,中国学生在知识精深方面在世界前列,但是光有知识的精深而缺乏创造力,这就很难与别人竞争,如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当惊人。据统计,国外大学的教材每几年就需要重写一遍,有专家评估,知识换代以每年30-40%的速度更新,如果40%算的话,不到两年就全部改换过一趟了,假如所参与的领域是电脑高科技的话,Woore定律所提示的更新速度就更快了,这对我们教师有很大启发,我们的学生比较注重书本,但是如果书本资料会很快过时的话,背书本的功夫岂非白费?,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对口”具有新的定义,尤其是今天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很多时候创新是从一个无关的领域找到出发点和灵感的,而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对口”人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两年内就可能成为门外汉,掌握和运用信息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关键。
二“应变能力”的错觉
学生应变能力很强,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容易接受,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实施“变”则可能带来较好的效果,但是“应变”能力不能等于创新,“应变”常常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创新则是主动行为,往往太过于强调应变,会导致不太注重长期计划和执行,我们的学生似乎更擅长于事后应付问题,其行动也倾向于个体性和自发,而似乎不强调事前主动地从结构层面预见和解决问题,不习惯改变系统和大环境。
偏重“应变”而看轻建构,结果是过度的被动性,这大大降低了主动制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也把学生的创造力局限在模仿,目前现行教育仍偏向考试制度,虽然从教育部高层到普通百姓对此有看法,但这是中国国情,今后也许一段时间仍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改革必须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课堂创新的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成绩的矫矫者,同时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三、“硬件主义”的盲目
教学英语的方法很多,但却离不开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我认为使用很有必要,但并不是只有硬件才算重要,我们的教育基础的硬件知识部分做得很好,常常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少人把硬件知识作为衡量学生水准的唯一指标,这种思路一旦成为定式,常常限制创新局面的发展。
对此我们的传统教育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我们惊讶地发现,美国基础教育常常被普遍地认为是差强人意的,每年对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能力评估的资料显示,美国每一年都排在末尾,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却是世界上最好的,随之而来的一个有趣现象是:一个美国高中毕业生,一旦进入大学就一跃从世界最次的中学系统升到世界最优的大学系统,这与我们的教育与及培养的学生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美国中小学虽然功课很少,但要求独立完成很多研究,譬如观察一粒种子的成长过程,且写出报告,这些研究的题目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幼稚,毫无专业价值,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宝贵的学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寻找答案的成长经历,它不太强调答案的对和错,而是更加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小学的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衔接。
英语口语教学创新突破策略
很明显目前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不少,其中重要的包括庞大数量的班级和少量的英语教师,学生口语训练机会不足,外教更加缺乏等。这就突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英语、口语教学是不是一定要拘泥于教师教授,学生领悟的传统方法,这样会导致突出资源方面的弱点。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实施新的方法,致力于突破英语教学中的难题。
难题一: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教师人数的不足,更突出了中小学师生英语口语的困境。
策略:使“老师为中心”为“环境为中心”,打破英语学习对教师数量的依赖,例如,一个班里的师生比为1:20为最佳,而且学生的人数越少,效果越佳,鉴于目前学校现状,用环境做语言教学是最佳的方法,因为环境教学的好处是人数越多,气氛越热闹,效果就越佳。
所谓“环境为中心”就是以校园为单位设立“英语特区”。无论购物或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必须讲英语。许多学生离开了教师觉得有困难,这是致命的,因为语言是边用边学才能掌握的技能,而教师的角色应是教练者、激励者、成全者甚至是监督者。
难题二:学生有根深蒂固的“对口”概念,认为一定要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讲口语,这种“从上到下”的思维认为外教才是最好的口语教师。
策略:用外教当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我们发现外教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常常不过如此。尽管目前外教执教成为热点,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平行的相互学习和交谈是最好的,甚至找一个水平比你低的人来教英语,你的进步则更快,如果人人坚信“只要口语比我好才有资格与我交流”的话,那就谁也没有机会了。
难题三:中学生考试概念较强,往常注重内容。
策略:这些都是右脑的学习方法,从生理和语言心理学角度,右脑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诺贝尔得主,加州里工大学教授sperry博士研究脑功能的时候,把左脑和大脑作过比较,左脑的活动主要与逻辑分析和直线思维有关,而右脑是牵涉到音乐、艺术、想象力、创造、游戏、横向思维、甚至白日梦。口语的学习用右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着重点不是内容,而是功能,就象幼儿学语言一样注重三个阶段右脑口语学习法:讲话阶段、熟听阶段、思维阶段。最主要的是是否有英语语境,或完全被英语包围, 任何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也会自然而然地用英文思维。
难题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口音是一个大难题。
策略:这个问题可通过电脑辅助语言学习手段来解决,利用语言识别系统的学习软件,鼓励学生经常去语言实验室,电脑程序将对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进行检查和校正。
难题五: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弄得很复杂,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学习缺乏信心,要花费多倍的精力,却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策略:本文所论述的学习方法是把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简单化,以至学生觉得能够完全掌握,这个方法可归纳为ABC Approach,即Attack Your Limitation(突破瓶颈),Build Your Confidence(树立信心).Commit Yourself(自我承诺)。
难题六:英语思维的难度
策略:几乎大部分英语老师以为这种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仅学生难以做到,就连教师都很困难,我认为这就是观念落后的表现,要在校园中鼓励学生开口说、多说,跟任何人说,尽量多听,哪怕只是听磁带,和任何人说,不管对方英语能力高还是低,所需的就是尽可能将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里,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方能真正控制,当你张口说的时候,当你倾听别人或磁带的时候,当你看英语电影的时候,当你在课堂上,当你在语音室;你都被英语环境所包围,同时,你也就在不自觉的用英语来思维,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难题七:“完全理解才开口讲”的观念
学生中常常存在一种心理,必须全盘掌握才能开口说,包括语音、语法等,这正是因为怕犯错误的心理,学生误把英语等同于将每条术语和成千上万单词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大家花多年的时间熟读课本,题海战术,乐此不彼地在无数考试中夺高分。这种方法对其它学科很有效,对英语则作用不大。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
大声说!
大声说,不管跟谁都行!
大声说,没有伙伴也不成问题!
大声说,即使明知讲得不太好!
大声说,越是害怕丢面子,越要大声说!
大声说,赶走恐惧!冲破障碍!
难题八:坚持不懈的观念
策略:态度就是一切,经常提醒自己“我能做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与你最大的挑战者较量——你自己,不要与别人比较你的进步,而是每天问自己,“我今天是否尽了最大努力”,坚信:每一个人的收获都要有大的投入,培养一个愿意牺牲的情操,这使你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为你的将来投资,你将来的收获会多倍于你现在的牺牲,树立以下观念:(a)相信自己(b)保持乐观(c)充满热情(d)主动参与(e)全身投入(f)帮助别人(g)取得成功。
难题九:自我承诺的观念:
英语学习其实很简单,往往我们成人把它变得复杂,因为我们老觉得成人必须做些复杂性的事情才配得上做成人,如果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学英语的话,进步肯定大得多,事实上,只需要2-3周就能够说较好的英语口语了,可我们很难达到这种效果,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把自己变成小孩子一样去学习,而一旦用成人心态学英语,我们就会有很多顾虑和障碍,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心理负担,放下包袱,建立信心。
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五个环节
1、记事本:
无论到哪随身携带,任何时候当你遇到生词或者不知道的短语句子,就把它写下来,加以整理,最好一周写满一个小本子。
2、重复:
如果把词语重复60遍以上就成为母语,它总是提醒学生抓住任何机会运用词语或句子,鼓励学生去找一个愿意天天听他们重复练习的搭档。
3、语言实验室:
每天使用语言实验室,电脑程序将你的发音是否准确进行检查和校正,它能帮助我们用非常小的花费,可置身于美国的地道英语环境里。
4、英文书刊:
每天花一定时间去阅读英文书刊,当你说累了、听倦了,没有足够的精力用英语动脑筋,阅读杂志是最好的替代,哪怕只是被动的阅读。
5、日记本:
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当天发生的事情或者你所学到的用英文记下来,也可在白天的时候只要想到了什么先记在记事本上,到晚上再整理成日记。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方法都如此有效呢,因为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实践,你就完全可以自己指导、掌握自己,从而不再受限于传统方式下教师的安排,鼓励学生不要限于这个“师→生”的环境,创造更多“生→生” “生→师”的英语学习情境,相信自己,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教师,因为你才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是你最想要的。
姓名:李孝康
地址:临翔区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