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构建创新场,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摘要:创新是现今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教育教学也是一样。构建创新场,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学校是教师工作的环境,通过创新资源的开发,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校园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积极互动,形成教师的创新场。它的形成是该区域在创新方面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创新场对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有着特有的价值与非凡的意义。创新需要平台,需要协作,需要取长补短,以吸收他人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集体智慧来增添自己的力量;创新需要激励,需要学习,需要吸取经验,一个互助合作的良好团队是帮助教师化解困难,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创新场 创新型 师资队伍

一、构建创新场的基本要义
  场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根据量子场理论,实物间的作用是依靠场来实现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归结为场的作用。后来人们将它引入到其他领域,把那些能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空间环境也称为场,如“德育场”,“艺术场”“文化场”等等。构建创新场即要通过创新资源的开发,使教师的思想观念、校园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管理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积极互动,能形成诱导教师积极创新的强大引力和良好氛围,使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人格能在熏陶感染中潜滋暗长。
  区域创新场的形成是该地区在创新方面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对创新场的构建起着不同的独特作用,使创新场形成了由精神到物质,再到制度这样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在精神层面,形成了有利于激发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的内源性精神场,它是形成创新场的第一个层次,是构建创新场的思想基础与核心内容,是教师内在的创新需要经过外化并与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产物,能为创新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动力。在环境层面,形成了能诱发教师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的外润性环境场,这是形成创新场的第二个层次,是构建创新场的物质基础与重要条件,它能使教师受到创新环境的熏陶感染,为创新场的形成提供相应的氛围与文化。在制度层面,形成了有利于引导教师追求创新、崇尚创新的导向性制度场,它是创新场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通过对创新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加以融合、提炼、升华而得到的结果,它能促使主体内在的创新意识与外在的创新氛围相互呼应形成创新动机,使个体的创新意识与他人的创新需要同频共振形成创新动力,使主体潜隐的无意识心理与外显的创新观念相互影响产生创新精神,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氛围、价值期待、理性目标和行为准则,它是构建创新场的重要目标和制度保证。上述三个层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们构建创新场应注意全面推进、形成互动,使其有机融合,形成合力,以推进区域创新场的构建与营造。
二、构建创新场对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价值与意义
1、构建创新场有利于教师创新意识、创新动机的萌发与强化。
  创新意识就是主体对创新意义、价值的认识,反映了个体对创新的意愿与要求。创新意识的萌发既源于内在的思想观念,也受外在的环境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起着浸润、熏陶和感染作用,这种作用虽不象显性活动那样迅速、直接,但一旦形成,对人的影响则是稳定而持久的,有一种穿透力与浸润力,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变化,甚至与过去判若俩人。因而一旦形成了创新场,大家都谈创新、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就必然会使每个成员都受到感染,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创新意愿,产生新的创新动机,并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进行创新实践。这种创新实践反过来又会使主体获得创新乐趣与动力,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与动机,从而使创新变成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取向。此外,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压抑、沉闷的环境会使思维阻滞、思想僵化;而宽松、舒畅的环境则会使人思维活跃、意识流畅。构建创新场不仅有利于教师萌发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还有利于教师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潜能开发,取得更多、更丰硕的创新成果,这也会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动机。
2、构建创新场有利于教师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造者以自己对创新的认识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创新素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个性。从心理学上讲,创新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情感、意志和认知活动中具有独创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坚定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高昂的激情,坚毅的信心,专注的目标,广泛的兴趣,远大的抱负,执著的探索精神等等。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的教师能更自觉、更积极、更稳定地坚持开展创新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人格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不能靠一朝一夕,它需要长期的涵养与陶冶。开展显性的创新活动对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虽也有重要影响,但它的效果往往比较短暂,难以持久,而一个充满创新气息的环境对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其影响是全面、持久而稳定的,能起更大、更长远、更有效的作用。因而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就需要通过创新场的构建为教师提供一个充满创新气息,弥漫创新激情的环境,为教师提供适宜创新的温度、养料、阳光和气候,让教师置身于其中,全心身地获得感受与浸润,其创新意识才会萌生,创新激情才会迸发,创新灵感才会闪烁,创新思维才会活跃,创新热情才会高涨,其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才会逐渐形成。
3、构建创新场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提高与增强。
  构建创新场不仅有利于教师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人格,还会促使教师去积极开展创新实践,进行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的开展就会促使教师不断掌握创新方法,认识创新规律,积累创新经验,熟悉创新路径,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创新素质。而教师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高又能使教师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反过来就又会激励教师的创新热情,坚定教师的创新信心,使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得到强化,创新精神得到激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构建创新场的途径与要求
  根据创新场的基本要求与构成要素,我们构建创新场应从精神、环境与制度三个层面入手,以形成一个精神、环境与制度三个层面相互影响,内在动机与外在环境、制度文化三种要素形成互荡,个体的创新需要、群体的创新热情与制度的创新引领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各种思想形成共识,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创新场。
1、在精神文化层面,要着力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注重反思,充分认识自我,以形成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的内源性精神场。
  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是构建创新场的思想基础,是创新场中最深层、最有力量的元素。它不仅能促使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品质,还能对外在的创新环境的形成与创新制度的完善产生重要影响。人一旦形成创新意识与动机,就会使主体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创新需要;就能将创新内化成一种信念,产生相应的价值追求;就能唤醒主体的创新潜能,使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自觉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同时,人的创新意识又能与外在的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产生互动,彼此呼应,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因而构建创新场,首先就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入手,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内源性精神场”。
2、在物质文化层面,要大力开发创新资源,完善设施,渲染氛围,营造一个能诱发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的外润性环境场。
  创新需要出格冒尖,标新立异;需要独出心裁,与众不同;需要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观点的争鸣与交锋,思想的对立与碰撞;需要有自由、和谐与宽容;需要人人崇尚创新、追求创新。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诱发教师的创新激情与欲望,才能鼓励教师大胆探索,敢闯敢创。因而构建创新场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诱发教师创新激情与欲望的外润性环境场。
3、在制度文化层面,要改革管理体制,构建创新机制,打造学习化组织,创设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
  形式是思想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引领,创设具有明确创新目标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是构建创新场的重要保证。导向性制度场是对教师内在的创新意识与外在的创新环境加以融合、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产物,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制度上的综合反映,它不仅能有效地促使内源性精神场与外润性制度场的构建,还能引导它们形成合力,对教师创新既产生柔性的浸润力与吸引力,又形成刚性的牵引力与约束力,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场的构建,使创新场产生更大、更好、更稳定的作用。
  ①改革管理体制,为形成具有明确创新目标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提供有效载体。
  传统的管理体制以义务为本位,用统一化、标准化来要求教师。只注重教师做什么,应该怎么样,而较少考虑教师可以做什么,忽视教师有那些权利。领导一味要求教师遵循,而忽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这种管理模式只讲服从,忽视创造;注重控制,忽视解放;只重堵塞,忽视疏导;注重训导,吝惜激励。领导惟我独尊;学校气氛沉闷,教师感到压抑,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制度文化必然引导教师甘于唯唯诺诺,热衷阿谀奉承。教师没有特点,泯灭激情,鲜有主见,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棱角被磨平,创造性遭扼杀,必然远离创新。因而构建创新场,就必须改革管理模式,以教师为本,对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体贴,既讲集中统一,又重个性发展;既允许模仿,更鼓励创新;既讲基本模式,更追求特色与多样。要鼓励冒尖,激励突破,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这才有利于引导教师追求创新,崇尚创新,使创新成为时尚,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才能为建立具有明确目标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提供管理形式与载体。
  ②、改革评价方式,为形成具有明确创新目标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提供机制保证。
构建创新场,形成追求创新的导向性制度场,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必须要有相应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作保证,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为教师创新提供动力。传统教学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依据,上级对学校按分数定功劳荣誉,学校对教师按分数定待遇地位。这种评价方式必然导致“创新”在整个教育格局中地位的失落,会使教师只追求分数,而淡化创新。因而要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使学校形成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就必须改革评价方式,以创新为取向,要改变过去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旧模式,要将教师教学是否有创造性、教师是否开展创新活动作为评价业绩的重要依据。学校对教师的创新活动与创造成果应给予充分认定,将其与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晋升,评先、评优,干部提拔和教师聘用等挂钩,在选拔任用、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等各个方面向创新型教师倾斜。这样,才能引导教师以创新为荣,人人讲创新,个个爱创新,都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创新充满生机活力,而不会流于形式,昙花一现,创新型教师才会象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③打造学习型组织,为形成具有明确目标与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制度场提供组织形式。
  创新需要平台,需要协作,需要取长补短,以吸收他人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集体智慧来增添自己的力量;创新需要激励,需要学习,需要吸取经验,一个互助合作的良好团队是帮助教师化解困难,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需要开导,需要启迪,需要听取意见来修正偏见,开启心智,获得困境和僵局的突破;创新需要交流、相互磋商,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攻关,以产生共生效应,催生创新成果。因而构建学校创新场,需要我们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平台,为教师修筑学习、实践与展示三条跑道,引导教师把创新与职业活动有机融合,立足于自身实践积极反思,大胆探索,促使教师改变职业生活方式,使反思探究、相互切磋、沟通交流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态度。使教师工作探究化,学习研讨化,教学创新化,创新潮流化。使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组织环境与制度文化,以为形成追求创新的导向性制度场提供组织形式与活动载体。

 姓名:曲秀梅 王紫涵
 地址:河北涿州市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