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过程,一般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即:素材的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而且我认为语文教师特别应在素材的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要让学生写作时有东西可写。现以习作《我的老师》为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
首先,要让学生有丰富的写作源泉,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多练笔。为此,我开展了每周读书活动和每周随笔活动:让学生读优秀作文、精典散文、世界名著……,把读到的优美词句或段落用精美的本子记下来,作为写作时的资料库;要求学生把本周内最有意义或最有趣……的事记写下来。在写作《我的老师》一文之前,要求学生回忆小学到初中这几年间自己接触过的老师,筛选发生在你和老师之间最难忘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整理出来。
第二,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要写好作文,除了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外,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法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现主要从文章结构的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些简单的技法。
(一)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结构安排中不可缺少的两部分。虽都属于略写部分,但在文章的表达效果上都是把读者引入文中又让其带着深刻印象走出来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注重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除了用我们写作时要求的“凤头”、“豹尾”来概括其写法外,还要做到: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入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样一开头就让读者把握文章的重心、基调及思路,抓住了读者的视线。如果写得过繁,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着门路的感觉。
2、突破叙述描写,实现主题的升华。升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它能突破叙述描写本身,并且提到精警的高度,从而完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转化,实现文章主题的突破,使文章意境深邃,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它一般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3、做到首尾圆合,遥相呼应。文章首尾呼应,更能增强感情,强调主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最使我难忘的,是……”与“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首尾呼应,感情上增加一步,把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更急切地表现了出来。
(二)运用详写,突出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要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地运用详写,把主体部分写得饱满、充实,就像猪的肚子一样——“猪肚”。
文章的详写,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1、细录生活,明意旨。即把某些生活细节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直接表明写作意图,如鲁迅对百草园中捕鸟的描写,让人读来情趣盎然。
2、巧用细节现本质。典型细节的真实刻画可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疯态的描述,引发我们自然而然的思考中举竟让范进喜极发疯的本质——封建科举。
3、强化特点和个性。为了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时要把人物的某些特点加以强化,这就需要描写时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抓住重点加以发掘。如鲁迅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鲜明地表现了清国留学生的腐朽和庸俗。
第三,重视课本上的范文,以读促写。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并注意材料安排的顺序和详略的写法。然后让学生从整理的众多材料中选取、确定一个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选出典型的材料,再有顺序、有详略地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用自己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形成学生自己的作文。
第四、重视学生作文的评价。作文写好之后,教师收取、检查,了解此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并从中选择几篇优秀的习作和问题较大的习作,作好批改的工作,总结出此次作文的得与失。这儿我特别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作文的评价工作,在评价中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原则,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发掘其闪光点和创新力,做到:1、多肯定,少批评。多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激发其写作的兴趣。2、多圈点,少批改。通过学生自己的修改,让学生重视创作过程。3、多个性,少共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那些写出“新”意的文章,特别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力。
第五、开展学生修改、评比、借鉴活动。教师评改后开展学生相互修改、评比、借鉴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般四人一组),学生先自己修改,然后同组人员评改。不管是自我修改还是他人评改,都要从这两步入手:(一)是否有错别字,用词是否贴切,每个句子是否正确地表情达意,段与段的衔接是否连贯、紧凑;(二)主题是否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材料用得是否妥当,材料的安排是否富有条理,是否均衡。这个修改、评改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最后,在自我修改、他人评改的基础上,再作修改,誊写定稿。
上面讲的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采用的基本方法。当然,要让学生写出流畅、炼达的文章来,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的语文功底了。要想说得巧,说得高明,就要加强运用语言的修养。
姓名:章艳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