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在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要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一、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
如果说,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体验性。那么,这里的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它要求学习不仅要用自己大脑进行思考,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做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解读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时的教师应是一名组织者、管理者。
二、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如教学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可以让学生亲自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用四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后面两个画上大小不一的格子),其所长使画有方格的图形覆盖在前两个图形上,并问: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从而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高质量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丰富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惊人的大数》,这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时,在出示例题:“一个水果店运进3箱水果,每箱25斤,每斤卖2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后让学生找出己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引起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采用小组合作进行激烈的讨论后,一步一步地探索,终于探究出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解题方法的由来。
五、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选择教法的灵活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快与慢,理解程度的深与浅,适应能力的强与弱,接受事物的难与易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行为能力的自然体现,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意志薄弱,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层,所以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微笑教学,鼓励教学,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使之感受到创造机会使他们从“失败者”变为“成功者”,以练习为例,有的学生可作一些基本练习,而有的学生则放手让他们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而在单元检测时,测试题在质和量上后进生则与优生有所差别,这样就能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采用这了种灵活的训练方法,能使他们所有人都有收获,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姓名:敖诗强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哨溪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