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当今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品质,包括气质、性质、兴趣等。本人结合常年数学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深化改革,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又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针对此题,本文从改革教学观角度出发,着重从培养数学兴趣、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美感这四者合力下,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良好个性品格的塑造。
关键词:个性品质、数学兴趣、创新精神、学习习惯 、数学美感。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深层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小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美感熏染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品德行为,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家D。J。布雷研究认为,决定杰出成就的主观因素,一是能力,二是个性品质。如果缺乏某些必要的个性品质,即使是能力水平很高,也不能导致高度的成就。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要期望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取得成功,期望些许学生将来成为数学人才,就必须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相应的个性品质。那么,要着重培养哪些个性品质呢?我个人认为,要着重培养数学兴趣、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美感。
一、激发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其他方面的先导。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应在教学中把握好“疑、议、境、实”四字真决。
(一)以疑激趣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即成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在新课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例2时,课一开始就询问学生:“在这堂课里,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昨天你回去预习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请举手。”此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纷纷举手,我此时说:“很好,不错,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或说:“真棒!”等等,令学生有了些成功体验,此岂能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以议解疑
以议解疑就是议论议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解决疑问,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了“加减混合运算”的例3 “ 13+29-14”后,有一位学生问:“我先用29-14=15,再用13+15=28,行吗?”我立即表扬他:“你真棒!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接着,我让其他的学生思考和发言,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此时,课堂变成学生自由发言和争论的地方,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达成一致的看法——行的。此时,学生在给别人讲解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因自己积极动脑筋而得到了成功体验,此也岂能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以境激趣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去尝一尝。"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亲自尝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尝试情境,提供尝试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尝试情境,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物质保证。因此,老师应为学生主动尝试学习,建构认知结构,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猴王过生日,三个猴儿跟猴王拜寿的场景,画外音播出了猴王的声音:“猴儿们,今天是猴妈妈的生日,现在我们来吃蛋糕,你们兄弟三人这样分着吃,大猴吃这个蛋糕的 ,二猴吃这个蛋糕的 ,三猴吃这个蛋糕的 。”画外音刚播完,老师就提出问题“同学们,哪个猴儿吃得多,猴妈妈偏心了吗?”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三猴吃得最多,有的说大猴吃得最少,有的同学陷入了沉思中,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说:“同学们,到底哪个猴吃得多呢?学完今天的内容,大家就很容易判别出来。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独具匠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在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简单的小数减法》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在组织第二次尝试练习时,我说:“现在我们进行网上购物活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许多种实物以及这些实物的单价,“你来购买这些实物中任意一种或几种,并算出应找回多少钱,或还差多少钱。”学生对这种购物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是一种生活体验,有助于兴趣培养。
可以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感兴趣,就必然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它是数学创造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程度。创新精神包括激情投入的心向,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求解;给学生提供尝试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启发多向求解
教育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都不能把思想认识停留在现状,人们必须要不断思考,不断向新的方面探究。我们要使得我们学生聪明起来,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要鼓励学生有求异思维,启发学生多向求解。这里所说的多向求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学问题的多种思路和各种解答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小学数学第十册第66页例2“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学生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后,我不满足于现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展开讨论,又学会了新的三种求法:1。用“口诀查找法”求:看18和30,立即想到乘法口决“三六十八”与“五六三十”。6是18与30的公约数,18的另一个约数3和30的另一个约数5成互质,所以公约数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2。用“缩短倍法”求:把较小的一个数18缩小2倍后得9,9不是30的约数,再把18缩小3倍得6,6是30的约数,那么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3。用“约分法”求:把18和30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分。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解题,就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又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二) 给学生提供尝试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大胆想象、大胆尝试,以及与同学的共同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组,每个组发给一张印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圆若干个,绳子一根,硬币一枚,直尺一把。课一开始,我拿起硬币,让学生想办法算出硬币一周的长。思考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有的说:“用绳子测出硬币一周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得出周长。”有的说:“把硬币放在尺子上滚一周,得出周长。”……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我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同学们,黑板上这个圆不能滚动,也很难用绳子去测量它的周长,你能用其它的方法画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尝试操作,探索规律成为学生的必然需求。我把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若干个组,讲清实验规则,就让学生动手实验量直径、测周长,作出记录,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保留一位小数),填好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让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加以验证,让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圆无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发、讲评,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儿童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严格要求,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让儿童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磨练意志,养成良好习惯。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当然,此习惯的形成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要向学生晓之以理。华罗庚教授有一句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数学家成功秘决是锲而不舍。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求我们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将来无论是进行工程设计还是担任统计、合计,微小的差错都会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
其次,分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仅注意听老师讲课,还要注意听同学发言,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当日事、当日毕;要求独立思考,认真审题和计算。在计算时要注意纵横捡查,草稿按题号顺序排列,便于核对,书写整洁,错题要改正等。然后按要求给予反复训练,不时评价,可以鼓励或纠正,强化印象;持之以恒,坚持数年,最终形成习惯。
四、数学美感的培养
庞卡莱说,所有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美感。的确,独特的美感对数学创造来说具有重大价值。就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能维持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呢?心理学认为美感来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所以,培养数学美感的源泉是数学的美。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数学知识和技巧也能给人以美感。数学课上,教师端庄亲切的仪表,简练明快的数学语言,规范工整的板书,匀称精确的几何图形,鲜明雅致的教具,师生间和谐默契的情感交流,无不使学生感到愉悦和满足。
数学知识内容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的对称,运算定律,方程等号两边的巧妙平衡,递等式由始至终的恒等,数学概念的概括和简练,数学推理的严谨与简洁,都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简明、和谐、整齐统一的美。
数学解题方法的巧妙,也给人以美感。如行程问题“两辆车同时相对从大桥的两头匀速对开(如图)
400米 700米
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前行,分别到另一头后立即返回,继续对开。已知第一次相遇点距桥东头700米,第二次相遇点距桥西头400米,求桥长。”若用代数方法解会出现二次方程,超过小学生的知识范围。但经过图解,可以看出两车相对行驶,两车两次相遇共行三个桥长。每行一个桥长,甲车行路程为700米,因此甲车三次共行700 × 3 = 2100(米),比一个桥长还多400米,用算术解,桥长是700×3 – 400 =1700(米),如此简单明快,反映了数学的简约美,于是在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时,学生受到数学简约美的陶治,透发出创造美的激情。
上述与数学密切相关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谐地统一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些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必然会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促使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成就。
结 论
本篇论文从改革教学观角度出发,着重从培养数学兴趣、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美感方面,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相应的个性品质。我的做法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这一方面主要从以疑激趣、以议解疑、以境激趣、联系实际和培养兴趣这几方面来培养。第二,培养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求解;给学生提供尝试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方面主要从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让儿童通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磨练意志,养成良好习惯。第四,数学美感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数学的美。
由于所学知识有限,本文只在粗浅的层面介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深层具体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伟东。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导思想录?小学数学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和。 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段新焕。 特级教师论教书育人。 广东教育出版社。
[4] 韩溪。 小学教学参考。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5] 赵志红。国内外教育文摘。 《国内外教育文摘》编辑部。
姓名:钟桂章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横坑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