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能追上小明吗》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能追上小明吗》是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方面内容,通过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为学习其它方程及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在学习方法上通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间的转换,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目标: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转换的能力。
4、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熟悉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方程寻找生活中的答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追及与相遇问题。
1、若小明每分跑4米,那么他5分钟能跑_____米。(路程=速度×时间)
2、小明用10分钟绕学校操场跑了六圈(每圈400米),那么他的速度为_____米/分。(速度=路程÷时间)
3、已知小明家距离学校1000米,他以250米/分的速度骑车到达学校需要___ _分。(时间=路程÷速度)
4、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步行去学校,x分钟后他行驶的路程是 米。
二、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同学养成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丢三落四。常害得父母亲操心。小明今天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分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小明的爸爸能追上小明吗?
小明从家到校时间:1000÷80=12。5(分钟)
爸爸从家到校时间:1000÷180= (分钟)
爸爸从家到校时间+5 小明从家到校时间
所以,爸爸能在途中追上小明。
三、例题精讲:
1、例1、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他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首先让学生上讲台来演示一下追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追赶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然后再问: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出方程解答此题?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已知了哪几个量?(路程,速度)小明和爸爸两人的哪些量是一样的?(路程)因为,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
根据题意,得 180x=80x+80×5
化简,得 100x=400
x=4
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
(2)因为 180×4=720(米),
1000-720=280(米)。
所以,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180x米
1000米
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了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由此我们得到了方程,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找出这个等量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用“线段图”进行表示、分析问题再找等量关系。
通过做上面这个题,除了要学会用线段图去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模型,使问题得到解决外,更重要的是有丢三落四的毛病的同学,要吸取小明的教训,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好,免得父母操心。
2、例题延伸之一: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他爸爸立即去追小明,如果爸爸正好在小明到学校门口时追上小明,那么小明爸爸的速度应为多少?
解:设爸爸的速度为y米/分。
根据题意,得 (1000-80×5)÷80×y=1000
化简,得 y=
答:小明爸爸的速度应为 米/分。
80×5 80×追及时间
1000米
y×追及时间
问:如果小明爸爸的速度小于 米/分,能不能及时送到呢?(不能及时送到)如果爸爸要赶在小明进校门之前把书送到,那么小明爸爸的速度最少应为多少?(小明爸爸的速度最少应为 米/分。)
3、例题延伸之二: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他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此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忘了带语文书,也立即以80米/分的速度返回。问:过了多长时间小明和爸爸相遇?
请仿照例1画出示意图,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此题和例1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再独立完成。
180×相遇时间 80×相遇时间
80×5
解:设x分钟后小明和爸爸相遇。
根据题意,得 180x + 80x = 80×5
260x = 400
x =
答: 分钟后小明和爸爸相遇。
4、小结:
①追及问题:后跑的路程 - 先跑的路程 = 相距路程
②相遇问题:甲跑的路程 + 乙跑的路程 = 相距路程
5、议一议: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一小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
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
问题2: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多少路程?
(1)解:设后队追上前队用了x小时,由题意得:
6x = 4x + 4
解方程得:x =2
答:后队追上前队时用了2小时。
(2)解:由问题1得后队追上前队用了2小时。
因此,联络员共行进了12 × 2 = 24 (千米)
答:后队追上前队时联络员行了24千米。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应鼓励学生结合例题大胆地提出问题,还应鼓励学生尝试用方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梳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当堂训练:
1、已知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行65千米。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则由条件可列方程为 。
(2)若两车都从A站出发,同向而行,慢车先行40千米,快车从A站出发,x小时追上慢车,则由条件可列方程为 。
2、思维拓展:给定方程2。5x+2。5(x+2)=55,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线段图”来形象直观地表达题意,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六、作业:
1、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
(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2)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2、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3、学们虽然吸取了教训,但小明可是一个粗心大意之人,一次小明外出旅游,可是他又把地图册落在家中,一小时后他爸爸发现他没带地图册,则马上以6千米/时的速度追赶小明,同时舍不得离开小主人的小狗欢欢则欢快地以12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小明,当小狗追上小明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往回赶,这样他在小明与爸爸之间一直来回跑,一直到爸爸追上小明为止,且小明的速度是4千米/时。
根据以上情境你能否提出问题,并解答你提出的问题吗?
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教师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参与较积极,学习效果良好。
2、教学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力求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背景下开展合作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效果较好。
3、在教材的处理上,有三点变化:(1)增加了情境引入,首先问小明的爸爸能追上小明吗,然后再引入例1,这样就更加自然,起了铺垫的作用。(2)增加了例题延伸之一,对例题进行了拓展,进一步深化了追及问题,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一些。(3)增加了例题延伸之二,让学生把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进行对比,找到两种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4、议一议中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但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到其中来,今后要想办法让参与的学生更多一些。

 姓名:孙瑞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桂花城学校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