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后的反思 |
面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
|
作者:龙绍权 雷功媛 |
主要内容: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模式,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成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因地制宜,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开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教育观念、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创新发展
家访记录:
一则:师问:“你对孩子读书的要求是什么?”
家长A答曰:“把书背熟,考重点大学吧。我们一生太累了,只要他们能找到一个金饭碗,我们别无它求。”
二则:师问:“你认为现在的学生与你们读书时当学生的差别在哪里?”
家长B答曰:“现在的学生啊,那是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用钱,只会享受,好吃懒做,问题呀!”
三则:师问:“你对孩子读书有什么看法?”
家长C答曰:“我给算一笔帐: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三种选择:其一、直接出门打工,每月工资1000元,在工厂边做边学,工资逐步上升。10年后拥有资产10余万元;其二、读高中3年,4年大学,出来仍然自谋职业,照每月1800元计算,10年后还欠债3万余元;其三、读职高后就业,要用3年时间,毕业后仍然打工,10 年后有7万余元的收入。”
四则:师问:“你对学生学知识有何异议?”
家长D答曰:“学生读书也是为了生存,有知识也未必就有钱用。”
面对家长们的一些说法,我们是否有种感受,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些滞后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办教育的教育观相吻合吗?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如何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呢?如何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真切地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呢?我国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教改高潮,我们在教改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素质教育旋律全国唱响,我们又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内涵吗?教育的地区差异亘古就有,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贫困地区的教育不掉队呢?
深刻理解教育内涵。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马克思指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蔡元培的教育观是:教育是帮助被教育者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帮他确立人格,在人类文化上尽一点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者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黄金愈说:“教育不是往车上送货,而是往油箱注油”。看来教育是引领受教育者自主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学习生存本领,从而形成适应自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给一个人的成长构成了庞大的受教育网络。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石,每个人都能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教育承载着社会的期望,家长的重托。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源动力,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要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教育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大量地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信息。要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自身也必须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实地看教育
我国正处在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出现一些新的生长点。转型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信息技术、商业文化、媒体文化等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观念。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人生价值取向更加注重自我和实惠。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读书不如挣钱,金钱万能,视钱如命。这种功利心的驱使,渐渐地淡化教育的力量。再加上有些学校办教育从本质上也与国家教育方针存在一定的偏差,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致使学生厌恶读书,也让家长对孩子受教育失去了信心。
作为贫困山区来说,能实现大学梦的学生不会超过20%,还有80%的学生将来要回到家乡,担当起建设家乡的重任。他们回到家乡后,什么也不懂,什么事都不会做,只会做题,只会纸上谈兵,怎么办?这是谁的责任?做什么题才能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呢?
“读书无用”观在我们的家长心中早有萌生,有钱的家长教孩子学会花钱,无钱的家长教孩子学会挣钱。学知识,学做人,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学生的巩固十分艰难,九年义务教育举步维艰,尊师重教都遥遥成为历史,教育人才何以实施?
三、改变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教育需要以知识为载体,但不能把知识的多少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不能把对知识的考核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让学生全面发展。不要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都去挤“名牌大学”独木桥,不要让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一)、从教师做起,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两基”意识,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偏废,特别要丰富学生基本技能的教育内涵。教师要促使学生把所学会的知识升华为技能,而且要尽可能开拓学生的技能领域。要彻底改变教师只教知识不育人的局面,要彻底改变以成绩高低论学生的做法,要彻底改变教师只重课堂忽略实践的教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活舞台上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会他什么。学生只背几篇课文,记几个单词,做几道数学题,远不能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成长空间,让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发展,“不被水淹,怎会游泳?”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储备生存的生活技能。生活与教育不是割裂的,生活是教育的素材,教育要与人的生活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师教学不能只盯书本,照本宣科,更要反对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很多教师为了抓教学业绩,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使自己在考核中立于榜首,大打题海战术,挖空心思找资料,拼时间,想尽办法提高学习效率,更有甚者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逼学生学习。以牺牲学生的健康、牺牲学生的尊严为代价,把学生囚禁在书的牢笼里,你说学生怎会爱上学习?
教师是教育实施者之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生存的责任和成长的乐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意识。教育是神圣的,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影响过程,它不像工厂生产产品,在模型约束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大量产出。教育不应存在功利心,教育不能商品化,教育决不容忍被污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责任是净化学生的灵魂,是铸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把育人作为立校之本。一所学校质量是生命。这里的质量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也不单是指考起了多少学生。学校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平台,学校为学生的发展应该提供条件和可能。那么这里的质量应该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量标,为多少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了多少条件。
1、学校从制度建设方面要转变观念。制度是控制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学校领导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应该紧握教育发展脉搏,科学拟定各项制度,科学管理,科学评价。要彻底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教师业绩的评价办法,要彻底改变学生“一优遮百丑”的评选标准,要改变教学单一的授课模式。
2、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重大。学生生活在学校,学校的一草一木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影响。美观的校园对学生是一种熏陶,学校应树立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思想。让学生在校园里耳濡目染,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得到净化和陶冶。
3、办学特色化是教育发展力量之源。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作用。如果学生离校后,仍不能为家乡建设出力,那么他就会对你的教育失去信心。所以,学校办学要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适合地方特色的教育,要开发本土教材,要以学生生存发展为主流,要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方可丰富特色学校的内涵。
(三)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它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给与投入,学校发展的前景需要主管部门给与支持和调控,学生的发展需要家长的配合与鼓励。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家长的话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所面临困惑和偏差。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自己置身于教改洪流中,创新工作,勇于探究,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奉献力量。
作者简介:龙绍权,雷功媛系重庆市巫溪县凤凰职业中学教师。 联系电话:15213518588
参考文献:《班主任规范与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