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 中华优秀教育论文>>>
 
 
尊重 理解 信任 ——“新型师生观”之我见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教育过程的推进及教育的效果。[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及人格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只有从尊重、理解、信任的角度出发,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尊重 理解 信任
    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热爱每一位学生,把对学生的热爱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基础上,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 尊重学生
    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知,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首先得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有长者风范,对学生要细心指导,热心照顾,耐心帮助,善于体贴。
(一)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一个人只要受到尊重,就能发挥潜质,就可能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作为社会组成者的个人,取得成就大小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个人对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因为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和接受。谢零钱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自尊的培养期和形成期,他们需要来自他人的尊敬,特别是教师的尊敬。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关注,给他们独立活动的自由,让他们担负一些责任,使他们尊重的需要得到充分而适当的满足。
(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方面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其个性心理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该有一双明亮的、辩证的看待学生的慧眼,要看到他们的短处,更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对于每一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其个性,引导他们扬长避短,使其个性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个性得以被尊重的同时,会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并对老师报以真诚和热忱。
(三) 尊重学生自由的权利
    在“减负”呼声高涨的今天,学生的课业依然繁重,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有支配的时间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快乐的学习也成了空谈。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治理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自由的权利对于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拥有自由的权利,意味着学生有了热情地实现自我,创造的表达自我的机会。但在当今校园中,有不少教师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剥夺学生自由的权利,比如下课后的拖堂,提前上课等等。殊不知剥夺学生自由的权利,就是在剥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就是在剥夺学生的快乐!笔者认为,尊重学生自由的权利,就应该在规章制度许可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实践和一定的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议论自由、行动自由。

二 理解学生
    《论语.学而》云:“患不知人也”。的确,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应该设身处地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全方位的去理解他们。
(一) 理解学生自尊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会思考、会表达。如果教师在学生对自己行为提出异议是简单粗暴的去压制学生,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损伤,也有可能丧失学习的兴趣。倘若教师在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能理解学生的自尊需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且和学生平等的讨论问题,就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也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 理解学生的心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常常处于一种动荡、多变的状态,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常常很片面、很不成熟,却又不肯接受师长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和学生多交流,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注重启发学生偷漏真情,启发他们准确的表达内心所想,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理。
(三) 理解学生的爱好、个性及对知识理解程度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爱好、个性及对知识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解这种不同,更应该更具学生的认知特点因势利导,切不可把自己的感受、喜好强加于学生。

三 信任学生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基础。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处于成长过程的学生更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及对自我的认可。此时,教师的信任如春日的一缕阳光,会使学生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温暖学生的心灵。
(一) 相信学生知错必改
    出于学龄阶段的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学生很有可能是经常犯同一种错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分析他们犯错的动机和成因,告诉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正确处理自己的问题。索里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里谈到:“如果你把学生看作是负责的人,他们就会有认真负责的行动;如果你把他们看作是小孩,他们将会像孩子似的行动;如果你期望孩子去偷东西,他将不会使你失望。“也就是说,教师把学生当作什么人看待,就等于在暗示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那么,教师为何不相信他们呢?学生会从教师的信任和积极的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自发的朝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 相信学生的能力
    笔者发现,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许多教师都是亲自上阵,活动未了,常常累得叫苦不迭。问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做,常听到的回答是:“他们干不了。”学生真的干不了吗?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在遇到各种活动时,笔者常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学生“唱主角”,笔者只在一旁提供协助河和建议。长此以往,班里许多学生为班级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正因为笔者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给了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才使得学生在感受到教师信任的同时有了如此巨大的进步。
(三)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学龄阶段是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少年儿童变化很快。“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作为个性不完善,有待发展成长的人,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但这些缺点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作为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2]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各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关心和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促使他们的身心进一步健康发展。

(四) 对学生有积极的期待
    教师的期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通过各种渠道,微妙的传递给学生,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效应。积极的期待,无形中会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从而产生教育者所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期待应该和一定的传递期待的行为相联系,让学生从老师的表情、眼神、语调中感到振奋,受到鼓舞,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自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心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相信他以后会回答对;当学生独立处理事务有畏难情绪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相信他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更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教师从尊重、理解、信任的角度出发去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的同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诚挚的爱,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亦农 《普通教育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 姬建峰 《心理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姓名:潘艳梅
    地址: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小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