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浅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浅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作者:侯伟锋      专业分类: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绿色语文 综合素养 以人为本 角色转换
摘要:语文课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和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似乎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简单的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人认为上语文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人几个字、多学点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忽视了对语文课的深入研究,导致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怀着百般的探寻,认真地、专心地聆听、学习、记录了张丽君老师的四年级语文课《雪》后,利用寒假这段时间,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甚至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的分解她的上课程序,逐渐体味到这堂课的妙处。尤其是对学生状况的惊叹:主动参与、积极活跃、思维敏捷、从容大方、层次分明,已截然不是往昔的被动接受和疑惑表情,是真正融入课堂,可以说是师生共同演出的教学剧。那么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语文课,笔者认为其实就是浸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正文: 浅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以张丽君老师四年级语文课《雪》为例 【摘要】   语文课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和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似乎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简单的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人认为上语文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人几个字、多学点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忽视了对语文课的深入研究,导致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怀着百般的探寻,认真地、专心地聆听、学习、记录了张丽君老师的四年级语文课《雪》后,利用寒假这段时间,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甚至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的分解她的上课程序,逐渐体味到这堂课的妙处。尤其是对学生状况的惊叹:主动参与、积极活跃、思维敏捷、从容大方、层次分明,已截然不是往昔的被动接受和疑惑表情,是真正融入课堂,可以说是师生共同演出的教学剧。那么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语文课,笔者认为其实就是浸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绿色语文 综合素养 以人为本 角色转换 一、张老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雏形运用   首先,什么是翻转课堂呢?简单来说,翻转课堂其实就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并且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并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但是呢,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度还没有完全得心应手,就语文课来讲,我们可能还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翻转过来,但我们可以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的雏形运用进来,虽然做不到每位同学都用ipad在家自主学习,并且老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但是张老师把很大一部分原本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放在家里家长陪同、督促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书籍等方式先自主完成,然后第二天到校课堂上主要解决疑难问题和探究新知识,这样就完成了翻转课堂的第一步,从而让第二天在课堂上的教学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张老师课堂上翻转理念的具体体现 (~)“绿色语文”,回归语文教育本色   著名教育名师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其要点有二: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语文的纯天然性,就是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其“可持续发展性”,就是不仅为考试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所以,“绿色语文”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这种力量让学生重新回归自然的语文中,通过学习语文,用审美的眼光感知生活,学会做人,从而“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例如,张丽君老师语文课《雪》,采取旁征博引式导入方法,引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先让学生说说她引用名言的作用,再自己小结在家自主学习之后课堂上温故、点拨、探究的重要性,告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所学的字音字形有可能不完全正确,需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归类,一起温故,这样才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这一点,正是体现了“绿色”语文的纯天然性,让学生夯实基础、坚固根基,从而打好基本功这一硬仗;第二点,让学生在夯实旧知识旧字词的基础上整体回顾本单元自然环境和实物描写,从而在自己心里建立起有关“雪”的知识体系,并积累与雪有关的诗句成语,这样就把我们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一个有效的链接和过渡,让学生自然、乐趣的从“识字”过渡到“赏美”;最后彻底的走出课本,施于实践,上升为人格教育,告诉同学们在做人的过程中也一样,要不断反思、总结,积累字词、积累诗句、积累自主学习的学习经验,从反思中走向更大的舞台,获得更耀的人生。 (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综合素养   众所周知,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素质教育搞得非常好,是很有名的,并且学校被教育部评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那么把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比作一个体魄健全的人,以培养人格为躯干,以训练能力为四肢,以追求活力为灵魂,以启迪悟性为脉络。在上述四项培养目标中,只有“能力”(听、说、读、写)一项属于常规意义上纯语文教学范畴,而“人格”、“活力”、“悟性”三项,属于“人的发展”范围。   所以语文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种:听、说、读、写。这也是贯穿一个学生终生的语文课程,学会倾听,巧妙说话,广泛认读,书写人生,这是语文带给学生的乐趣。 例如,张老师在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方法上,有自己的创新。一般都说英语有听力课,没听说语文也有听力训练课。张老师这节语文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就体现了这一点,以训练能力为基石,以综合素养为目标。环节一先是认读重点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两个词语说话,这一环节就着重训练了学生的认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让学生不仅会读还要会说会用;环节二是先分小组,并在各组中任意抽两位同学,一位在座位上念词语,一位上黑板写词语,写完后同桌用黑板上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说一段话,全部完成后各组进行展示、比拼,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书写能力及合作能力;环节三是在老师手中任意抽取一道题读题、分析解题思路、作答、互评,全对的为本组加一颗星,这一点既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又训练了他们即兴展示、随机应变、概括能力。所以,这种以“讲” 练“听”,以“写”验“听”的方法,正是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体现,让学生摆脱了老师讲学生听,最后全班都睡着的苦日子,也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训炼。以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技巧,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更轻松地应试。 (三)以“人”为中心:“以师为本” 、“以生为本” 这里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其实就是上次在大教研工作室中高校长强调的“以师为本” 和“以生为本”,那么重点在于如何让教师的发展自觉和课堂主导性贯穿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启发学生的悟性的主体性中去,同时让语文课更有活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中自己完成心灵倾诉和情感剖析。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这就需要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单单的在课堂上说教, 例如,张老师开创了语文课的“学以致用,用心交流”环节,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举手说出自己想背诵本课的哪些重点段落,另外还有哪些地方自己有疑惑,课前没弄清楚,并用自己积累的词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片段,尽可能用上自己积累的成语或诗句,自己把自己的心声打开, 把“无字书”与“有字书”结合起来,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自查、学会积累、集腋成裘,激励同学们“心动”,“笔动”,“行动”,最后进行交流,读别人的东西或者自己写作让别人读,这样,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通过这种如此之多的练习课,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可以把“学做人”与“学作文”结合起来,把交流学习与人生教育结合起来,也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四)师生角色转化,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这是张老师课堂上的最大亮点,也是很多老师运用翻转课堂是心里的最大障碍。这是一个心里角色转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性,做一个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课堂第二步组织者和驾驭者,就要放下传统教育中教师高高在上的理念,教师时不时也做一做观众,倾听和关注学生的成长。 例如,第一点,张老师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独到见解,“官兵互教”(学生展示);中肯评价学生的能力;点拨学生的疑团(学生质疑,老师总评);高屋建瓴的总结本节内容等。打破了原有的“师者”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而更注重“授业解惑”;同时,又做了一名“旁观者”,欣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地自我探索中认知,体验主演的感觉。第二点,课堂教学过程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师大功告成。衡量教学结果,就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通过课堂检测的手段,及时反应出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师全盘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次寻找弱差点,对症下药,各个击破,使反馈系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张老师对习题进行启发诱导,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很独特,她是让学生分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出题,并让其他三组进行作答,因为出题小组要合理无误的出一道题,他就得在课前积累大量的知识和题型,所以这样的方式不但考查了学生的做题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同时也让师生角色顺利转化,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 【结语】 总之,听了张丽君老师等很多老师的课以及结合高校长等十六位老师针对“大学区”赴上海学习教育新理念的讲座之后,我再次翻开教育学理论书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指导系统、学习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网络系统。它通过教师(指导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其中,理解应用内容,从而产生出一种教学效果(反馈系统)的复杂运作。其实质是两个个性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则由反馈系统进行双向传递。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文课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运用好新理念、新技术,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次次与名师前辈结对子交流,一次次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既有不尽人意,但更多的是欣喜和感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翻转课堂的真经就在身边处”。     【参考书目】 1、《语文教学探索》 魏书生 河南教学出版社1990年 2、《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 3、《语文名师课例研读》 魏小娜 重庆出版社 2013年 4、《赵谦翔与绿色语文》赵谦翔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谈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 许家亚,中学生导报,2013年
作者:侯伟锋
所在学校:西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