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在感知中体验 在交流中升华>>>
 


在感知中体验 在交流中升华

作者:于先兴      专业分类:小学音乐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感体验 感知 交流
摘要:摘要:最近几年,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然而,面对现实中的音乐课堂,也有许多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问题,实现理想中的音乐课堂,笔者认为,音乐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强化音乐感知。通过学生与教材的交流,挖掘情感体验之因素。通过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创新,达到情感体验的升华。
正文:自从新课程标准推行实施以来,笔者就和其他小学音乐教师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标精神,以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也得以体现,虽然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拿自己的课堂与理想中的课堂相比,总感觉有一点点差距。虽然学生也有小组讨论,可是讨论气氛还是不够热烈;虽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可感觉他们的主动性还没发挥到极致。面对课堂教学现状,常常陷入一种困惑: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理想课堂呢?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情感体验”一词,于是,就把情感体验与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整合,并经过最近两年来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模式。下面,就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音乐情感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感知——创设情感体验之情境 实施情感体验式教学,首先必须创设体验的情境。教学中,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感体验情境。由于音乐旋律自身的起伏曲折能够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创设情感体验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滋润学生的内心世界。 1、营造环境气氛,引起情感共鸣 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不仅能够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而且能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意境,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聆听钢琴曲《童年的回忆》时,为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本,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童年时最难忘的事情,以此激发他们进行想象,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让他们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2、听觉感知训练,领会音乐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以它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巧妙的形式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但引起情感共鸣的前提必须是从听觉上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以进行听觉感知训练非常重要。听觉的训练,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情绪感受,让他们对音乐要素有一个精细和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可以让学生在动静之间、张弛之间领会音乐情感,学会对音乐的节律和气韵的正确表达。 例如,《摇篮曲》通过中速抒情、力度稍弱的音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宁静、温暖的梦乡。在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情感,除了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意义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反复倾听音乐,使情感步步深入,由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 二、体验——实施情感体验之实践 别林斯基就说过:“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由此可见,情感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其中都有情感的体现和表达。学生对通俗音乐接触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禁止通俗音乐,那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找一点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听一些流行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 1、利用视觉直观形象,理解音乐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可通过画面的视觉直观形象,让学生在眼观耳闻之后,产生联想和思维,进而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音乐的情感。例如,在聆听音乐《草原放牧》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现草原的情景,使学生加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可以依托文学语言,来引发简单的联想与形象,让音乐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中,播放歌曲时,有的学生想象在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有的联想到在野外小河边划船时的场景,增加了情感体验的实效。 三、交流——挖掘情感体验之因素 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不同乐曲,不同的创作背景、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及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情感因素,加强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是激发学生自觉体验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1、渗透歌曲创作背景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歌曲会有特殊的创作背景,使得学生难以溶入歌曲意境。因此,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体验到歌曲的内在情感。 例如,在聆听《我们多么幸福》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内涵以及歌曲的引申上。让学生欣赏诗歌《母亲》:小草的母亲是谁?小草的母亲是大地,是她给了小草蓬勃的生命。鸟儿的母亲是谁?鸟儿的母亲是蓝天,是她给了鸟儿奋飞的空间。鱼儿的母亲是谁?鱼儿的母亲是江河,是她给了鱼儿畅游的场所。我们的母亲是谁?我们的母亲是祖国,是她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全体起立,合唱《我们多么幸福》,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共鸣。在自己的歌声中,他们内心的体验得到了外在的喷发,充分感受到了祖国如同母亲的怀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得到了升华。 2、抓住歌曲旋律特点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既有表现雄壮的歌曲,也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的抒情优美,有的悲伤愤怒。但这些音乐在学生聆听之后,都能产生心灵共鸣。例如,《一把雨伞圆溜溜》这首欣赏曲,通过聆听一、二段不同的速度,从而让学生懂得: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田园风的、比较抒情的则往往和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颂赞或沉痛的则多与速度慢的相结合。 四、升华——鼓励情感体验之创造 音乐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能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用心感知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1、通过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 艺术创新是学生对音乐主动参与、体验的最终目标。从实质上讲,艺术创新就是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可在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进行艺术创新,达到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欣赏《快乐的农夫》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演快乐的农夫,笔者就让他跟着音乐扮演快乐的农夫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不仅体验了音乐,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2、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具有非具象性,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正是它所描述的形象的模糊性,带给了学生提巨大的想象空间。如音乐教学中的唱歌、音乐、欣赏和律动等,都在体现着一种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音乐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带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非常注重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性。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打击乐器或随手可得的物品等,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创新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例如,在上音乐活动课《小溪流水响叮咚》时,如何表现叮咚的流水声呢?学生们经过思考,有的在腿上拍打模仿出叮咚声的节奏,有的用舌头弹出流水的声音,有的用双响筒打击出叮咚的声音,有的即兴拍桌子进行模仿。在表现小溪流水的情景时,学生们有的晃动沙锤,有的用玻璃纸进行摩擦,有的用铅笔盒来摇晃,还有的用饮料瓶装上水进行晃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拓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使情感体验变得更加强烈深刻,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通过实践证明,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是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投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才能使学生真正喜爱音乐课,从而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感知、多体验和创造,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一起升腾。 参考文献 [1] 吴炳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01) 。 [2] 刘丹。 跟着音乐动起来——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 (Z1) 。 [3] 杨小溪。 谈小学低年级音乐的感悟教学[J]。 吉林教育, 2009, (11) 。
作者:于先兴
所在学校:贵州省紫云县猫营镇猫营小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