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传统奠基人生 经典健全品性>>>
 


传统奠基人生 经典健全品性

作者:柳应丰      专业分类:语文教育教学
关键词: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 健全品性
摘要:阿阳实验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国学经典的学习合二为一,实践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模式。学校通过机制保障、制度推动和诵读科研,使诵读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使学校走上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效之路。在推行这套既有益于学生快乐成长、又有利于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实现了彰显。
正文:传统奠基人生 经典健全品性 ——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探究活动经验总结 甘肃静宁阿阳实验学校 柳应丰 李国荣 【摘要】阿阳实验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国学经典的学习合二为一,实践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模式。学校通过机制保障、制度推动和诵读科研,使诵读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使学校走上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效之路。在推行这套既有益于学生快乐成长、又有利于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实现了彰显。 【关键词】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 健全品性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文化根基。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从而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 阿阳实验学校关于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一)学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需要   中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有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中蕴涵了许多优良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基,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现代社会中广大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日渐增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已经不受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约束,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以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但是,正是由于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忽视和缺乏,最终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日本七十年代末研究青少年问题,发现高科技的生产方式使人看不到艰苦的生产过程,因而难以培养出认真做事的品质。台湾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提出,现代青少年表现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大的志向、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都是现代病,具有世界共同性。 大陆青少年除了这些现代通病外,还因独生子女、传统的育儿观念造成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畸态,导致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他们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看的是日本卡通,过的是洋节,甚至连我们这些三十几岁的爸爸妈妈们,也时髦地染着黄发,穿着洋装,做着留洋梦。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少得近乎是零。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孩子会打电脑,却写不好汉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说不好中国话。当一些西方学者发出要想学习东方儒家智慧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却完全不能阅读自己祖先的文献,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而在有些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相对落后,应试教育现状还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教育目的更多的是追求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切导致了现今的中小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做人。只懂读教科书,不懂讲道德礼仪。 当然,中国现代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与中国民族文化和美德的断裂、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的嬗变、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蜕变和现代道德教育的迷茫等大的历史社会背景密切关联,但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从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来看,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追问:今天的我们如何担负起教育的重任? 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一个道德健全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行,而且还要有识别品行优劣的能力。学校既要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识别一个人品行的优劣。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灵活,要教出“智能的人”,不能教出“死板的人”。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德育实践上,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并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型新人才。    (二)实现传统美德教育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的途径及意义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能离开统传美德的继承与超越,弘扬传统美德是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实现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呢? 近些年国学渐渐兴起,国学经典诵读已逐渐成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对于国学的研究也随之深入,让学生在传统的国学教育中重新认识什么是“德”,已成为国学教育最为现实的意义所在。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再加上汉赋、唐诗、宋词及历代史学等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孔孟之学,或者说儒学,构成了国学的核心。而今日本一些学校的校训都是以儒家伦理观为“共同运用的道德语言”。韩国有224所学校都是学校与孔庙的合一,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每所孔庙都有群众的祭孔活动。而且每年春秋有两次全国性的祭孔。随着中国的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和学习的道德渊源。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习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必须将国学经典学习与德育工作合二为一,这是实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这既有益于学生的快乐成长,又有益于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远哲博士以及台中师院王财贵教授,都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验及实验心得证明:“把握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让他挖掘吸收古圣先贤的智能宝藏背诵古文,是最明智的抉择。”   经典是人类智慧之结晶,是天地间永恒不朽之作品。所谓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探究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经典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老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归》等重要著作。 学习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首先表现在诵读经典能够启蒙思想,平衡心志,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希望学生养成谦和、乐观的心态,那么只要让他弄懂“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就可以了。想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就教会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等等。过去民间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慧,读《论语》会经商。当然经典的文化和教育的意义远不止此,这只是从一个很实际的方面表明了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为人处事、齐家治国的道理。同时经典一般多为韵文,通过对这种韵文的诵读记忆,还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外,脑力得以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制力。 其次,诵读经典还可以提升学生品德素质,并成为德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各国学者在一次会议中公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类伦理底线和黄金规则。作为经典教育的一部分,一个人只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就不仅会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而且也就掌握了基本的社会伦理。另外很多人都熟悉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小看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这句话使中国文化有个无限发展的根基和超越性,体现在经典教育上,就会让学生萌生对文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经典中这样的内容数不胜数,它们无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使之做到有理想、立诚信、知敬畏、兼仁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三,经诵读典对学生熟悉文言文,提高语文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语言精练,是一种高度简洁的语言表达,中国之所以有“诗的国度”的称誉,这与文言文的简洁和优美是分不开的。过去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不求读万卷书,只希望孩子多读好书,特别是多读些经典诗文,熟读了经典诗文,自然也就能做到思想与语言表达的高度一致。 总之,经典是在漫长历史上达成共识的传统著作,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读“最精华的书”、“最永恒的书”、“最有用的书”。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源头文化的精华,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开启智慧;更重要的是寻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传统美德之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在熟读古诗文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使孩子全面提高人文素质,使语言和精神世界都变得明朗起来、儒雅起来,体现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应有的君子之风;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与世界交流的大潮中挺起我们民族丰姿独具的脊梁,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21世纪合格的公民。 三、阿阳实验学校通过经典诵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 (一)编选教材 我校通过经典诵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编选诵读教材,使诵读读本典范化、科学化、学校化。我们整合经典以人们所称道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文为主。这里“诗”主要是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以及《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等典籍贤文。 编选教材时,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则:经典性——所录如《老子》、四书五经(选章)皆为古代经书;文学性——诵读作品不枯燥,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启蒙性——所选如《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等都是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蒙学经典;批判性——在录取诸如《增广贤文》之类的有时代局限或思想缺陷的经典作品时,去除其中的一些封建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学习。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按学校实际,根据学生年龄段,自主编选读本。通过试教,最终得出一个公认的最佳读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1--4)》(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10出版)。  (二)运行模式 全校开展诵读活动,使诵读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1、营造环境: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特征。创设环境美丽宜人、师生员工和谐向上、于无声处润心灵的境界。 (1)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在校园四周的围墙上,开设古代经典诗文名人长廊,介绍名人生平、作品。   (3)在每期的校园报刊上,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4)课间休息时,播放配有中国古典音乐的诗文朗诵;同时把课间铃声更改为配有中国古典音乐的诗文朗诵。   (5)教室环境布置既体现班级特色更要突出诗文氛围,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是手抄报等。  2、班内实施:在班级中切实有效地组织进行经典诵读活动。  (1)落实时间 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各班采用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常读常吟,“学而时习之”;同时各班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教师认真备课,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容量,加深理解,加强诵记。  (2)具体措施 A、一个渠道:诵。以课前一吟为主,配合学校诵读课时间进行鉴赏、夯实,再配合家庭的“亲子诵读”以拓展延伸。诵,把时间权和自主权全部交给学生,老师大多起督导作用,并跟着孩子一块成长。这里我们要求教师明确两点:其一是诵读经典诗文以背为主,基本上不作烦琐的讲授;二是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不能立竿见影的,或者说,背诵诗文能达到的最大效果在短期内是不能突显的,真正的影响要到他们到大学甚至成年以后才能显现。因此,教师都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我们都明白,我们所做的事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B、四项“制定”:个人制定随身携带的经典诵读卡,制定个人背诵档案,制定诗文知识集锦和文人小传手册。诵读经典,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形成内在的积淀,还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促使积淀的形成。比如,通过制定个人背诵档案就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记录而自觉成长,制定诗文知识集锦、诗人小传手册既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使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所收益。 C、五种活动:诵诗会,古诗文表演,古诗文配画,古诗文新唱和古诗文擂台赛。利用每周的班会和诵读课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其内容设计丰富,可以是各种角度的诗文评赛。   (3)实践运用 A、开设诗园:每个班级都开设“诗园”园地,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其内容宜丰富多彩,不但有古诗文名篇摘录介绍,而且有关于古诗文的书画作品、活用古诗文的习作等。   B、报刊编写: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版面设计、选材、绘画、书法、编写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练机会。   C、诗词卡签:结合美术、手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文图兼美的节日诗词贺卡、诗文书签。   D、诵读笔记:引导学生写好经典诗文诵读笔记,分门别类摘录诗文名篇,记录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以指导生活学习。  3、家校互动:发动指导家庭和社区参与诵读经典活动,联合一切力量,使诵读活动顺利开展。 (1)亲子诵读:引导家庭制定“亲子诵读”计划,设计诵读记录表,每天抽出10至20分钟,每周双休日抽出一个小时集中家人在一起进行诵读活动,形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   (2)游学实践:开展周末游学,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地方人文景观考察、当地诗文搜集活动,活学活用,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赛诗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家庭读书会”,比如“诵诗会”、“诗文接龙赛”等,让诵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机制保障 1、评比表彰:由校学生会和校团委牵头,教导处和教研组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评比活动。   (1)主题诵读:每月进行一次主题诵读活动,要求各班就某一方面的经典诗文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表演活动,如“中秋诗会”、“元旦诗剧”等,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2)手抄报评比:每学期组织开展几期手抄报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并给予表彰奖励。   (3)经典诵读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级精选排练节目参加演出,通过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来检测学生的诵读效果,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   (4)诵读研讨会:每学期都举办两次“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会,在师生中开展相关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全体师生为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5)诗文阅览:充实学校图书室的经典诗文藏书,统一安排每周各班的阅读时间和次序,让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漫步于书海、浸润于书香之中,沐浴中华经典文化的洗礼,并评选出“十佳经典诗文阅读班级”。  2、制度推动:将经典诵读和美德教育纳入评估体制,作为教学和考核的基本内容,利用考试指挥棒来调节推动,落实到学校教学任务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中。 3、诵读科研:开展经典诵读对青少年语言学习、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社会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等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使诵读活动和美德教育有理论深度和思想指引。 4、成果展示:搞好“经典诵读网”、诵读教育论文集、诵读记录片、宣传片及成果展示汇报等。 四、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成果 通过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多年的倾力协作,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在不断探究和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探究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源 编写了《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特色研究方案》,设计了《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纲要》,编辑出版了诵读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1--4)》(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10出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师生在活动中办手抄报、手工做、摄影、调查采访……收集了很多传统美德教育的资料及其成果。 2。 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成果累累 一批关于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实施、评价机制研究的论文、案例等获县级以上奖励。胡尚军老师的论文《浅谈经典诗文在学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周发虎老师的论文《传统经典诵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方喜红老师的论文《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等获“中华经典诵读全国实验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副校长王应祖获“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校长”称号。2011年,学校荣获中国传统文化诵读工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11年度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称号;同年8月份,学校申报的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经典文化学习研究》获得总课题组的批准,我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2012年8月,阿阳实验学校被教育部列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实验学校,《未来导报》、《平凉日报》、静宁县电视台等媒体对学校举办经典诵读的情况作了相关追踪报道,打造了学校品牌。 3。学生个性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张扬 一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实施,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延伸了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经典文化。 二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了教好的成绩,全市中考统考评比中,我校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成绩连年居全市之首;有200多名同学在“财税杯”、“叶圣陶杯”、“希望杯”等各级各类作文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省、市、县等各种级别的奖励;有100多篇学生习作发表在《未来导报》、《静宁教育观察》、《静宁初中教研》等省、市、县各级报刊杂志上。 4。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探究实施中得到发展 一是教师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得到提升。随着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传统美德教育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传统美德教育的“决策者”过渡。可以说,传统美德教育新模式的探究,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是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传统美德教育探究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研究中,校领导班子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评比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为舞台,推出了一批教师。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论文有几十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发表和获奖。 5。学校特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得到了凸现 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和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成功举办了三届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杨毅获得了全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比赛三等奖,李睿佼获得平凉市“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比赛二等奖,真正达到了以竞赛活动强化诵读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彰显了学校特色。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德育课题实验校、新传统美德教育改革省级实验校,教育部北师大“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实验学校,先后荣获全省新传统美德教育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甘肃省“园丁奖”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标准化学校等,连年被评为全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和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五、活动反思和结语 目前,阿阳实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传统美德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的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效率,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如何进一步优化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学生发展类传统美德教育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3、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探究系列性、系统性的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模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材,需持续开展。 4、如何形成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凸现学校特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究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阿阳实验学校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更好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探究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传统美德教育应有的理念》(罗建平、李昌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05期 ) 2。《加强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性思考》(王文慧《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 3。《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胡美山,新华出版社,2001年) 4。《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王殿卿,《人民日报》2005年06月09日) 5。《如何在农村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魏东《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6。《论经典诵读》(张军《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11)
作者:柳应丰
所在学校:甘肃省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