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问题中心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廖继昌      专业分类:教学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中心教学法、地位、作用
摘要:本文认为,问题中心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正文:问题中心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贵州独山民族中学 廖继昌 摘要:本文认为,问题中心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中心教学法、地位、作用 当前中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弊端?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无缘?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本人对如何改变中国学校教育现状和高中教师课堂教学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问题中心教学法运用于新课程教学的原因 1、当前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2011年6月12日,在搜集课题研究资料的过程中,烟台学思教育网刊登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个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在文章里,这名美国学生谈了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摘录如下:“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来源:烟台学思教育)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教育追求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样导致学生要上的课程越来越多,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本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http://www。hnjy。com。cn)   当前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如同这位美国学生所说的现状,本人认为主要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 因素一:学校为了能招到“好生源”,以“升学率”为指导思想,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浪费在“应试教育”上。 因素二:教师在学校的“高考指标”压力下,为了立足,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了评职称,重教学理论研究,轻教学实践。理论家不少,但真正用于实践和坚持实践的教师不多,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除了听课还是听课,成了教师的“知识容器”。 因素三: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存在严重偏见——考高分,就能考上好大学和找到好工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以考高分为学习指导思想,对社会和大学所需的“创新人才”毫无兴趣! 虽然每年中国学生能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大赛上获得佳绩,但他们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这大概已经得到了公认。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我们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 2、时代呼吁新教学模式的产生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被再一次点燃。2005年十月二十三日,杨振宁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的惊人之语———“我相信……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有望问鼎诺贝尔奖。”将这种热情再次加热升温。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同杨大师一样如此信心爆棚,尤其在他自己指出获诺奖的必要条件———勤奋聪明的青年人方面。有学者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出处:北京学前教育网] 可见,我国当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问题中心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1、地位: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问题中心教学法? “问题中心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预习后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先后进行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教师筛选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获取知识结论的一种教学法。可以说,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的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辨别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中应极力提倡的优秀教学法。 (2)为什么说问题中心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问题中心教学法要求教师是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互动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它是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以教材和材料为依据,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 2、作用——推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 (1)推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 贵州省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曾对创新教育教学要求:“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诱导、激发、培育和保护受教育者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何任叔主编《专业技术人员基础知识读本》,第84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著名的日本学者恩田彰曾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9点要求:“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要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并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要善于创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要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要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要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要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要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http://neimeng。gp2011。teacher。com。cn) 本人认为,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大胆创新教学,能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不因循守旧,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教育对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将自己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 博览群书,有意识地强化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不迷信“知识权威”,有独立的见解; 积极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有意识地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注意课堂实践与反思,积累经验,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 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理想。 (2)推动了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第一,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回归历史现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2012年5月29日,独山民中高二(13)班,晚自习,开展有关“改革与革命”的辩论赛。开始,各派学生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发言。辩论赛摘录如下: 改革派: 一辩——改革可以富国强兵、可以避免流血冲突、可以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辩——历史上中外改革成功事例(商鞅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领导制度改革) 三辩——革命有许多缺点(社会动荡、人员伤亡、经济破坏性大、人民流离失所) 四辩——改革的意义(不流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损失小) 革命派: 一辩——革命可以彻底推翻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辩——历史上中外革命成功事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倒幕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辩——取得革命成功的国家都很有生命力,如美国、日本、中国等等 四辩——改革的缺点(改革者的立场、改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成效、改革不彻底、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弊端—贫富差距大、城镇化损害农民的利益、大学费用高、应试教育严重、物价飞涨、贪污受贿严重、政府外交懦弱、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等等) 由于我是班主任,在本次“改革与革命”辩论会中的两派还提及班级发展问题的辩论:班级改革好还是革命好? 改革派:改革有利于班级稳定,淘汰制有利于班级竞争和同学的自我约束,班级利益之上。而革命只能导致师生冲突加剧,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班主任选择改革,今天我们班的同学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奖无不与此有关,如“高二年级先进班集体”、“班级教室美化高二年级一等奖”、“成长与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三等奖”、“学法用法单人全校第一”、“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高一高二各科成绩稳步上升”,等等。 革命派: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应该淘汰各方面都差的同学,然而,从高一到现在,我们班已淘汰了很多同学,不利于班上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只有革命才不会留下改革的弊端。如与班主任较劲,与科任教师冲突,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施加压力,废除旧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让同学们“安全”的新的班级管理制度,同学们的发展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写作历史论文奠定基础。在操作上要力求科学化、规范化,对学生确定选题、拟定标题、查询资料、拟写提纲、正文写作、语言风格、修改润饰、参考文献等进行全面指导。   写一篇好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后发性,这样便能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第三.课堂预习与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案例:2012年4月12日,独山县民族中学高二(13)班,课堂教学内容《百日维新》,本人采取的教学步骤为: 分组——将四个“座位相邻” 学生分为一小组,全班根据总人数按此标准分为若干小组,便于组长汇总本小组成员的问题及共同讨论问题。 运用多媒体手段在上正课前播放与课文相关视频——回归历史现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如播放视频《康有为 梁启超》和视频《孙文与康有为论世》。“康有为、梁启超、孙文都是晚清时期的爱国者,面对列强瓜分中国大祸,他们的救国方式有何不同?原因有哪些?” 课堂预习——质疑的开端。学生预习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爱国人士选择改革而不选择革命?为什么改革中选择英国和日本的政治模式?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却取得成功?对两国的发展有何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第一次备课——考虑问题解决方式方法 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备课,对问题涉及的解题思路和知识范围进行界定,为课堂讨论时能够指导学生做充分准备。如: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两国变法的国际国内背景、具体措施、结果、影响及启示等五个方面考虑。孙文与康有为的救国方式有何不同?原因有哪些? 课堂讨论——显现“理性之光”。有关教学《百日维新》的课堂预习和讨论情况摘录如下: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选择? 学生讨论方式方法:列强对华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清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结论:①列强对华政策:加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我国沿海城市,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发展举步维艰。甲午战败后,由于救亡图存爱国意识的驱使和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出现了举办“实业救国”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清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以维护统治。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三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国运动;十六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 清政府顽固派:维新派推行变法措施,损害了慈禧专制权益,导致了光绪帝与慈禧矛盾的不断激化;损害了地方守旧势力的利益,导致了维新派与地方守旧势力矛盾的不断激化。 列强:列强此时大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争夺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极力控制中国。瓜分中国,所以列强是不希望中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反过来对列强过去对中国的罪行算账的。列强的心理可以从拿破仑的一句话中看出来“中国是一头雄狮,他的怒吼可以震惊全世界。那就让他继续沉睡下去吧”,列强不支持,相反会干涉的。 劳动群众:维新派对民众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鄙视群众在改革中的作用。理由是中国数千年的陋习未改,民智未开,骤然给予权力,难以行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新派主要领导人对民众力量的忽视和认识不清。维新派在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上也侵犯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了这部分人的不满和愤怒,更加深了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误会,从而更孤立了自己这一方的力量。 教师根据师生课堂讨论的结果进行第二次备课(备结论)和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略) 课堂检测: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进行课堂预习和讨论活动,实际上要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之,中国要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计划”,必须与时俱进,狠抓教育,吸纳国内外的优秀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问题中心教学法”的实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鼓励学生预习和大胆提问题。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乐学、想学、好学,为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准备条件。 作者简介: 廖继昌,男,2001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历。2001年8月至2012年4月,先后担任独山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师、高中班主任和高中历史备课组长工作。2002年11月评为中学初级历史教师,2010年12月评为中学一级历史教师。2008年7月,历史教学论文《日清琉球问题上的争议与悬案》荣获贵州省教科所中小学教学论文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级中小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有两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有一篇获省级一等奖,有4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2010年备评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聘为“县级历史骨干教师”。2010年12月参与黔南州2010-2012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州级课题研究,该课题将于2012年9月结题,正在负责和申报《班级文化与班集体建设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联系方式:QQ邮箱1014077303@qq。com;邮编558200 ,电话13885457001,通讯地址(独山民族中学)。
作者:廖继昌
所在学校:贵州独山民族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