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吟品古诗文 怡情细无声>>>
 


吟品古诗文 怡情细无声

作者:施分明      专业分类:初中语文
关键词:吟品 古诗 怡情
摘要: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受诗歌的三美,去感受诗人独特的情怀!
正文:吟品古诗文 怡情细无声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古代就把诗、礼、乐作为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必要途径。思无邪,即每一首诗歌的思想都是纯正的,所以古人就把诗歌作为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我国的诗歌史可谓源远流长,像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汇聚成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认为古诗教学的精髓在于吟诵品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将诗歌中优美的韵律、诗意的语言、如画的意境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去。   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通,进而再开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因为古诗具有独特的“三美”:音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功能得到和谐自由的活动,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通过审美心理的陶冶和完善,从而净化了学生的情感。以下是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吟诵经典,感知音画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活力、最具感染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通过吟诵,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感受诗歌中的音画美。例如在教学王维《使至塞上》一文时,我先带着感情诵读了一遍,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些学生甚至闭上了双眼,想象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色。我说:“同学们,老师读完后,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为什么?”“因为有同样的韵脚。”“说得好!因为每首诗都有韵脚,尤其是唐诗,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读准平仄音,我们不难发现诗歌具有音律美。”我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亮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与安塞腰鼓中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所描绘的意境异曲同工。”我微笑着点点头。学生华说:“老师,我觉得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很美,有线条变化之美——‘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字给人一种坚毅劲拔之美。”另一学生婷站起来补充说:“还有色彩交映之美——黄沙漫漫,一轮红日慢慢隐去,诗人独自一人驻足远望,整个画面显得特别开阔,意境雄浑,不愧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名句。”这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在座位上大声地吟诵起来,仿佛回到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感受着诗人那孤寂的情怀,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再次感受了诗歌的音画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吟诵经典,品味语言美。   品味古诗的语言正如品味一杯清香四溢的浓茶,时间越久,香味越浓,细心品味就像沐着一阵阵清风,经典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陶冶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诗歌别样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将美育渗透在古诗教学之中。诗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美的。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炼,内涵丰富,力求完美。有些诗句包含着深层意蕴,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古诗教学应先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学着品味古诗中的语言。例如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其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于这一句诗的理解较为困难,因为学生从未体验过边塞地区独特的生活。这时我让学生们一遍遍地大声吟诵,几遍下来,一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两句话写得很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边塞地区特有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番。”另一生说:“‘忽’字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本边塞地区的生活异常地艰辛,还要守卫边疆,可是诗人却能将边塞地区景物描写得如此美丽,让所有将士精神为之一振,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化苦为乐,可以看出诗人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就这样,学生们又带着感情再次去朗读这两句诗,终于理解了诗歌语言之美。难怪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提到的一段(香菱学诗)中说香菱在看到王维《使至塞上》时,其中有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是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来。所以古诗中的字句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往往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感情多次吟诵品味,学生慢慢就学会了品味语言之美。 三、吟诵经典,感悟意境美。   其实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都具有独特的意境美,读完后仿佛自身置于其中,与诗人一同感悟诗歌所传达的心声。在一遍遍诵读中,带着你对诗歌独特的理解,读出诗歌的感情,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又让他们思想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其中有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学生对于这句诗理解不够深刻,所有在朗读时语气语调把握得不够准确。这时我就暗示学生们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们恍然大悟,诗人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之后,在一个黄昏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看到官吏正抓捕一老翁,官吏是多么的凶狠,老妇是多么的凄苦,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以诗人的视角重新去审视老妇人和官吏,这时一生站起来说:“对于官吏要读出其凶狠、毒辣的语气来,而老妇人要读出一种悲苦来,并且声音要颤抖些,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一样。”我顺势追问了一句:“你愿意饱含深情地读一下吗?”这个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很多学生受其感染眼中饱含泪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我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境。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唱起了刀郎的歌曲《怀念战友》: ……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 你和蔼的脸庞 啊~~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他唱得非常投入,全班同学都被他感染了,因为这两种意境异曲同工,当学生们处于特定的意境中时,他们的情感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时诵读古诗,也就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古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古诗教学采用吟品结合,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吟品结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多角度去解读诗歌的内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对于我们完善教育,振兴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从古诗教学开始,吟品结合,让学生在审美愉悦的学习中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人才。
作者:施分明
所在学校: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中学部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