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出路>>>
 


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出路

作者:张立      专业分类:教育管理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学校管理者 校长 家长 老师
摘要: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成为素质教育推行、实现的根本保证。校长成为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唯一出路和将素质教育艰难推进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正文: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出路 景德镇一中分校张立 近几天“北外香水女生炮轰教育部”一事,又将教育的伤疤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校长的我们真该好好反思了。 首先明确一点:国家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学校施行的应试教育。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6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江泽民和朱镕基、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讲话。2000年1月3日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并组织国家督学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紧急通知》的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2007年2月10日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今年起,江西全省中考、高考的录取率都不再列入学校工作的考评指标。 可学校为什么要逆国家政策而为呢?学校的实施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而这两者中有决定权的应该是老师。老师为什么要实行应试教育呢?是家长不接受素质教育?家长“要成绩”;“要高考”;“要文凭”;“要好工作”,迫使老师(学校)也要成绩,要中考升学率;高考录取率。是家长的错吗?我看未必。家长能强迫老师的教学行为吗?首先家长的需要没错。其次家长不能,也无法强迫老师的教学行为。老师是有知识的成年人,不是小孩子对不。有人要说了,家长拿成绩要挟老师啊。是这样的吗?成绩不理想,家长会打老师吗?那倒不会。最多不来这所学校读书。那就是择校风行的原因。如果全市、全国的学校一样呢?重点学校热。重点是谁定出来的呢?一、教育部、省教委、市教育局官定的。依据什么确定的。中考、高考的录取率。如果确定重点学校的依据变成素质教育的要求,结果会怎样呢?或者因为素质教育的内涵性没有重点学校一说呢?这样看来责不在家长。二、社会自然形成的。因为历年中考、高考的录取率高,民间俗定的。这种录取率是谁统计出来的呢?肯定出自官方。官方要保密这些数据是轻而易举的。退一万步说,确实有的学校中考、高考的录取率高。是这些学校的老师比其他学校优秀吗?未必。即使有老师优秀的因素。如果实行老师在不同学校轮换制呢呢?环境、硬件的差异更是人力可为的。另外“推行素质教育,考试成绩就一定差。”一说也没有科学依据。我倒是认为:具有志向远大;立志为国,为民,为社会服务;孝敬父母;意志坚定;热爱生活、自然;身体健康;兴趣广泛;吃苦耐劳内在品质的学生成绩肯定差不到哪里去。所以说家长迫使老师实行应试教育是站不住脚的。是老师自己的主动选择吗?听一听教学一线老师的声音。大多是欢迎素质教育的。那是什么力量左右了老师的教学行为呢?显而易见是学校的管理者。评职称、加工资、受表彰看什么。看成绩。准确的说是看考试分数。看考试平均分,看重点班、中考、高考录取率。如果学校管理者把评定的应试内容换成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不是情况就不一样啦。 还有困扰素质教育的两大痼疾,乱收费和课业负担。只要学校管理者痛下决心。真抓实干抛开个人功名、得失,是没有做不到的。 这样看来,推行素质教育失败的根源不在家长,而在学校管理者说和做不一致。只说不做或不认真做。 作为学校管理者之一的校长责无旁贷的要担起改变教育现状,推行祖国人民渴盼已久的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丢掉录取率的包袱,丢掉升官发财的包袱。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作息时间、考试制度、内在素质培养等的相关规定。就目前社会现实来看,校长是沟通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桥梁、纽带。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成为素质教育推行、实现的根本保证。校长成为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的唯一出路和将素质教育艰难推进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虽然应试教育不可动摇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家长的需要、社会的需求是一致的。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哪个企业不希望员工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优良;健康、快乐的成长、工作和生活。 校长们,担负起我们振兴教育事业的历史重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域”。 (另文详述《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细则》) 附素质教育相关论述 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其实,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回答应该是清楚的。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了。 例如,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少数学校和家长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某种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2001年,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
作者:张立
所在学校:江西景德镇一中分校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