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小磊 专业分类:德育教育 |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向探索
|
摘要:搞德育工作的人都非常清楚,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这里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名词我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是有意义的。一个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
正文: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些学生的自尊都哪儿去了?”这是一个很普通也很普遍的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困扰了多少家长,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近两年,带的是中专班。学生来自各个地方的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算是刚刚开始,跟学生的接触比过去更深入了一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教育者的机会分为四种:(一)有可教之人;(二)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三)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四)已受教而未能教好。【1】在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我在苦苦的思考,在苦苦的追寻,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所面对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已受教而未能教好”群体的出现:自尊心严重挫伤,自信心严重磨损,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空乏到困窘的地步。灵魂处于空洞状态,这样的躯壳,如何能对于学习产生兴趣,如何能对于集体产生荣誉感,如何能对于个人产生自信和自尊?
案例分析一: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是住宿生。一年下来他经常出去上网,甚至包夜。我和他交流过,不管是从正面的引导教育,还是从反面的批评说教,对他而言几乎都是行不通的。交流的过程中,我对他的情况有了基本的把握。他在学校里朋友不多,不是很善于交流,不想回家,跟爸爸爷爷奶奶都不合,感觉在家里没有容身之地。对于妈妈的话也是高兴就听,不高兴就不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多次跟他妈妈联系交流。每次她到学校来,在我面前,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面孔。她跟我介绍了许多客观原因,包括家中的环境。了解下来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学生在家里的日子的确很不好过,也很难煎熬。他爸爸工作回来动不动就要发火,发火之后就要和妻子吵架,看到孩子也要把他责骂一番。这样的生活,这个学生已经是习以为常,从小到现在一直是这样。而且,现在他妈妈还经常和公公婆婆吵架,跟丈夫也是动辄就要发生言语冲突。这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孩子已经承受的太多。最近一次我跟他交流的时候,他总是沉默不语,一副满不在乎又很无奈的样子。我费了很大力气让他开口讲话,他长叹一声说:“我真的很烦啊。我也很想跟爸爸好好交流相处,但是一直以来他都是动不动就骂,回家之后看到一点不顺眼的地方或者是工作中有什么不如意就把我当作出气筒,谁能受得了啊?……”“我跟爷爷奶奶他们更没有话说,他们跟爸爸一样,动不动就骂我,在爸妈不在的时候又假装关心我,其实他们根本就是演戏……”
在帮助这位学生走出此种境地的过程当中,我总结出来:对于每个学生首先必须有全方位的了解。学生过去在学校里的表现,跟其他学生交流的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情况,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还要深入了解这个学生的性格喜好。再次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冷静,先调查清楚情况,把握来龙去脉,然后再采取合适的引导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容易地让学生接受。在处理这位学生的问题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一直浮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他的自尊去哪儿了?他的自信去哪儿了?到第一学年快要结束时,我把这位学生的所有事情,包括他的表现,与同学的交流,与父母的交流,以及他父母之间的交流,还有他母亲每次跟我交流的情况,综合在一起思考之后,我决定让这位学生改为走读生。因为我觉得他的问题根源在于和父母家人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把他改为走读生,就给他和父母之间创造了缓和关系的机会,给他们进行内心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我及时与其父母沟通,了解他的变化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情况,这样半学期下来他已经从那个误区中走了出来。到目前为止,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了副班长的职务,而且还参加了校学生会团委的竞选并且成为了学生会纪律部的成员。应该说在引导这位学生的过程当中我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面临很多压力和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过程当中给班级的荣誉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学校一直让我劝这位学生退学),我觉得将这位学生引入正轨不仅仅挽救了他,也挽救了他的整个家庭,因为跟他的母亲交流中我就发现这个孩子是他们这个家支撑下去的唯一纽带和希望,他走错路,这个家也就面临不可预想的结果。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表面上的不符合老师家长的期望,并非这些学生真的就是那样想象中的无可救药,表面上犯的一些错误其实都有其深层次的根源。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就是要挖掘这些根源,继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称得上是在做德育工作。而表面的遇到学生犯了错误就给予处分,也不做深究,不去关注,不做反思,那样只是表面文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被处理的学生的思想问题,甚至直接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和自尊,从而走得更偏。这也是现在德育方面亟待解决的方法问题。
搞德育工作的人都非常清楚,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影响。这里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名词我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是有意义的。一个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一年多来与孩子们的接触,我总结出来一点:有问题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有问题,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父母关系不和,要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有隔阂,要么就是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上面我提到的那个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受到太多的打骂,受到太多的斥责,才会逐渐产生后来严重的逆反心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家里根本没有立足的地方”。我接触过他的父亲,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个人素质的确不高,动辄拿孩子的缺点来说事,说孩子这点做得不好,那点做得不对。交流中他多的是对孩子的抱怨,是对孩子的不足的吹毛求疵,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后来我就很严肃地劝告这位父亲应该注意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感情沟通,还要多注意自己身上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后我反思,这位学生跟他父亲有同样的缺点,就是只会看到别人为他做的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犯的错误,这也是曾经一度困扰我的问题。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属于第二位。因为不管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处在社会中的。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网吧、游戏厅、迪吧、溜冰城等等这些场所的吸引力从某个角度来讲比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吸引力要大的多。然而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我们当然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树立阳光的风气,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有意义,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要与家庭联合起来与社会中一些负面因素争夺学生。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学校能够做的工作是很多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呢?我在跟同事的交流中感觉到,我们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中的确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这里我就只说其中的一些方面。
案例分析二: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在班级里挺老实的,就是有一个嗜好,看课外书籍(武侠小说之类)。但也只是在宿舍里看,没有什么大事情。有一次我去宿舍,看到他和其他两名同学每人一本正看得投入。我过去把他们的书拿过来看看,其实没有要没收的意思。这时他就大发雷霆,说些过激的语言。之前我跟他的母亲交流过,他在家里跟父母的交流也是这样,大人说不上几句话,他就要不耐烦,甚至大发雷霆的。所以当时我没有多跟他说什么。后来到班级后我找他单独谈话。因为我考虑到他心里会有一些事情郁积着,不然不会有这种不正常的情绪的。所以就先跟他随便聊了几句。首先我跟他说有这样的读书习惯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有耐心把很厚的小说读完也是需要功夫的。我很佩服他这一点,而相比较而言我就自愧不如,因为我本人不善于读长篇小说,过去曾经尝试去努力读完一本小说,就是《红楼梦》,但是到现在也没能读完。跟他说了这些之后,我感觉到他似乎找到了一些什么。然后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发脾气,心里有什么事情藏着。他想了一会就跟我说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说忍我很久了,后来经过交谈才知道真相。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副校长经常打学生,而且是用脚踢,用拳头打胸口,有个学生被这个副校长从班级里打到班级外,口中还连说带骂,这件事情他一直记在心里,成为了一个心结和阴影。后来初中的时候他被一个同学逼迫代写作业,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很晚(后来听他母亲说初中的时候他经常写作业到12点以后),如果不完成还要被那个学生打,他跟我说被打了三次。这两件事情他就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也许是不敢,也许是不想,总之,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包括父母。时间长了就成为了心病,成为了阴影。他跟我聊了这些之后我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动肝火。在后来的引导工作过程中我也注意了跟他的交流方式,并因势利导介绍他看一些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目前这位学生已经走出了阴影,跟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逐渐地显现了他纯真活泼的一面。
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本身的学习提升是极为重要的。《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工作使用手册》中给出了处理偶发事件的步骤:1。及时平息,防止事态扩大;2。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3。分析原因,弄清实质。【2】我正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才得以顺利解决了这位学生的心里阴影问题。可见教育者本身学习提升的重要性。
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很想知道案例中那位副校长平时都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因为从这位学生的描述中我隐约感觉到这位副校长有暴力倾向,并且也不应该是一位成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小学里的孩子才十岁左右,那样打孩子的场面真的会给他们的心灵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孩子们的自尊也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伤。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教师要深刻理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我觉得那位副校长应该把后半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成匾牌放在自己的办公室比较显眼的地方,以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执行者。
上面这个案例当然不是普遍问题,这是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体系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我们习惯用“这类”、“那类”、“这种”或“那种”等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学生群体。这些词语对于敏感的学生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反应,会引起学生的自卑情绪。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人士需要注意的地方。目前各中小学为了各方面的考核及升学,大多有分班的习惯。成绩好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称之为“重点班”;成绩差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称之为“普通班”或者是“后进班”。我认为这样的分班制度是极不科学的。首先被分在普通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平时跟同学的交流尤其跟重点班的学生会产生某种隔阂。时间长了,自尊心受到打击,找不到自信,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误入歧途。而被分在重点班的学生是不是都会按照预期效果好上加好呢?未必如此。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素质不是很好,面临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承受不了,心灵会被扭曲,既而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受到打击。因为自闭而出问题的案例应该说举不胜举。有人会说“优胜劣汰”,我觉得说出来这话的人适合去经商,绝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的确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课题。但绝不能因为要培养他们的竞争力而用到“优胜劣汰”的方法,这样就偏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而分班就是这些方法中最不值得提倡的一种。然而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单方面追求荣誉,对于这种方法乐此不彼,实在是教育界需要注意的一种不良现象。
按照所谓“优胜劣汰”的方法,再加上社会现实,很多不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就只能进职业中专,这样的循环只会让他们感到是被淘汰的群体。自卑的心理更加严重,甚至会把过去没有的坏习惯故意养成。造成了职业中专的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的现实。这样,职业中专学校的教育只能重在管理,而把教学只能放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了。最终使得职业学校脱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宗旨,从而转向对学生的做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引导工作。换句话说,这样的教育体系使我们的职业学校成为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的辅助对象,从中学被淘汰下来的学生由职业学校放弃其职业技术教育的本旨而对之进行后续的德育引导工作。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的重视,这当然需要决策者具有敏锐的嗅觉。
在这里我想指出我们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普遍问题。现在中小学的文化教学体制应该是比较完善的。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特点。然而尽管国家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实质上我们的德育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套可以拿来具体操作的固定体系。换句话说,我们的德育教育基本上处于混沌的摸索状态,很大程度上都是靠一线的班主任按照自己的社会阅历生活工作经验及个人的风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的。关于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工作。这也是德育工作战线上的同仁需要好好研究的大课题。
自尊,自信,这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群体最需要有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如何帮学生找回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自信和自尊的状态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作者陶行知)第58页
【2】《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工作使用手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第142-144页
【3】《播种者的期盼与困惑》(作者沈茂德)第16页
|
作者:彭小磊
|
所在学校: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红豆集团属红豆职业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