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姜琳      专业分类:德育
关键词:新课改 道德教育 行为习惯
摘要: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少年儿童道德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要把校内校外、课内与课外、内化与外化、导行与纠错几方面结合起来,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少年儿童的道德意识。
正文: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道德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姜琳 摘要: 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少年儿童道德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德育要把校内校外、课内与课外、内化与外化、导行与纠错几方面结合起来,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少年儿童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 新课改 道德教育 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并且心理学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以往的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 一、 从少年儿童道德关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看 由于以往德育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瑞士学者Jean。Piaget(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法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由两个阶段,即从他律到自律。他律是指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道德是非观念,成年人逐渐告诉他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他做事时对了给予表扬,错了就批评。以此塑造行为,培养道德习惯。而以往的德育正是重视了他律。我们给孩子灌输了很多道德规范和准则,但这些东西过于抽象与孩子的年龄所达到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比如我们总是对孩子说爱祖国,但是什么是祖国, 什么是爱,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 二、 从实际效果看 孩子所学到的一些行为规范并没有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体现在“言行脱节”上。如谈环保时“振振有词 ”,但是对在公共场合里的废纸片却视而不见。写文章时“大话”一套一套,却很少有学生去实践,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些弊端的存在,从小的方面说,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从大的方面说,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为改革开放大业的继续推进制造了不少障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从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三个方面来看。道德行为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三方面有需要协调发展,才能使人逐渐从一个他律的过程转向自律的过程。具体化到实践中我们要注重: 1、 课内与课外 突出课堂教学阵地这个重点。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自身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不仅通过“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把自身的行为导向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受。课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可以多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如:“道德小公民”故事大赛、小品表演、主题队会、征文等。还可以自主结合走出校园去“寻找道德”、“实践道德”。 2、 校内与校外 学校要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家校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我们可以制定《家庭协议》。家长在要求孩子道德行为的同时也要求自己成为模范。双方共同约束,共同提高。还可以建立《家校联系册》,使之成为老师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内与校外的桥梁。《家校联系册》在设计上可以人性化一些,如: 喜 报 同学家长 : 您的孩子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二年级十班 X年X日 3、 内化与外化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可引导学生通过周记、做书签、 自己写 “我的名言”,定期进行内化反思 ,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 。通过内化进程 ,提高外化效果 ,“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 4、 导行与纠错 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如:争做“道德小标兵”、设立 “道德岗”、阅读一些道德故事、介绍道德名言。以正确的言论和榜样引导学生。是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 万丈高楼平地起 ,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少年儿童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的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发生认识论原理》 Jean。Piaget 著 商务印书馆 1985年 2、《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 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蒙台梭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学习出版社 2001年 5、《A child’s world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Din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1979
作者:姜琳
所在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紫瑞大道122号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