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新课改下德育评价的123>>>
 


新课改下德育评价的123

作者:姜琳      专业分类:德育
关键词:一个切入点 两个理论 三种方式
摘要: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正文:新课改下德育评价的123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姜琳 提要: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关键词: 一个切入点 两个理论 三种方式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它是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品德素质和行为表现所进行的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品德培养目标进行科学预测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以往德育评价存在一些弊端: 1、德育考核鉴定与德育目标单一,导致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目标陷于空泛。 2、对学生品德的考核鉴定过于狭隘,要么偏重所谓的政治觉悟的鉴定,要么偏重学业成绩的鉴定。 3、学生的品德评定往往是由教师个人给出。这种评定的准确性过分依赖于教师的素质,评定的准确度将大大降低。 4、品德鉴定只是几句笼统抽象的评语,学生间的品德差异程度区分不开。 德育评价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理念,取其精华并注入新的血液。 一个切入点 对学生品德素质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行为表现。因为思想是看不见的,没有办法评价,但一定的思想总会外化为一定的行为。所以,在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抓住“行为”这个根本的东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评价。 两个理论 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 泰勒原理是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一条是"评价活动的原理";另一条是课程编制的原理。泰勒认为开展评价的依据是把所要评价的内容分成具体可见的、可操作的学生行为目标,以便在评价中能够围绕这些行为目标进行观察和测定。其次,泰勒在他的评价模式中非常对学习和教育结果进行客观地测量、统计提出了三种评价手段:(1)由评价专家测验,通过这些测验测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情况;(2)把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之中,对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有目的的观察;(3)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表达观点,借以引起学生作出能体现其知识和能力的回答。泰勒在运用这些手段时,提出过三个重要准则:客观性、信度和效度。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 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创了CIPP评价模式。这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了过程评价的思想,并且指出过程评价是“通过描述真实过程,持续地与工作人员相互交流,观察其活动,控制评价活动的潜在问题,并保持对意外问题的警惕”,来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过程进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在评价中,评价者注意到与评价对象充分的交流,反映了人文化的特点。 三种方式 定量与定性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考核组查资料、调查、问卷、观察、听课、座谈等方法,对各项指标按等级逐项打分,最后计算出总分并进行评价小结。对学生的评价,取消了过去教师对每位学生每项指标的打分,采用学生先按照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打分,同时规定学生对自己认为突出的、做得较好的项目可打高分,做得不好或尚需努力的项目可不打分或打低分;然后学生在自我评估打分基础上,写上自我评语,肯定最自豪的部分,指出尚需努力的方面;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上评语。在进行定性描述时,要指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语言要亲切,同时要中肯地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阶段性自我评述 姓名 班级 优 点 有进步 再加油 等级 我的表现 1 2 3 反思过程中的得与失 心灵的对话 我的成功或困惑 老师帮助我 自评和他评 自评是由评价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品德素质进行的价值判断。自评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自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学生本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但也有局限性,往往不是对自己的优点看得多,就是对自己的缺点看得多。他评也叫民主评议,是由评价对象以外的组织、人员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素质进行的价值判断。一般有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这几种形式。由于同学、家长、教师与评价对象关系密切,对评价对象平时的德育表现情况较熟,因而其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人们也总是通过他人、外部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的。但这种评价往往受评价者自身的素质、认识水平、时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也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要正确评价学生品德素质,必须把这两种评价结合起来,相互补充。 可进行多元化的自评与他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如:评价标准包含学生自己、同学、家长和教师四个评价主体,各用一张表来衡量,评价方案每月评定一次,按一学期累计总数的多少分别给优秀合格有待改善三个综合评定。 学生自评 记录卡 姓名 班级 优秀 合格 有待改善 等级 达成目标 1 2 3 班组认定 达标 情况 评语 教师评价学生卡 姓名 组别 时段 特长 等级 总体评价 过程表现 1 寄语 2 3 4 家长评价卡 家长姓名 学生姓名 住址 联系电话 作息 作业 家庭表现与 好习惯 家长寄语 实证化和人文化 首先是德育目标的落实,针对不同年级确定的不同的德育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目标的认可度和付出实践的自觉程度,广开思路、捕抓契机,组织一些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促进班集体的形式,推动德育目标的落实。 充分利用升旗、班校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诚实守信等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建立德育网站,制作德育网页。继续拓宽教育渠道,发挥已创建的社区教育基地,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聘请德育心理咨询兼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请兼职校外交通辅导员、法制副校长等到校讲课。 为了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教学作用,把教师、学生个体成长与进步放在重要位置上,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对评价资料进行细心收集、整理与分析。应注重评价对教与学的反馈与激励作用,给予教师恰当的帮助和指导,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教学相长,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评价实效。 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德育首位;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德育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的德育领域,增强德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参考文献: 1、[美]豪斯:《作为评价基础的假设》,《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75页。 2、[美]斯塔弗而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13页。 3、[美]斯塔克:《方案评价的特殊方法—应答评价》,《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页。 4、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5、冯华:《儿童德育概论》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6月 6、王炳仁:《道德启蒙教育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作者:姜琳
所在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紫瑞大道122号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