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别让学生离你太远了>>>
 


别让学生离你太远了

作者:雷仁义      专业分类:教育教学
关键词:用眼交流,用心倾听,师生互动
摘要:如今各老师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当今,我们该如何教学?”其实教学和做人是一样的,只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恰当的方法,困难自然迎刃而解。我认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去观察,去交流,去倾听,去感受,才能找到一个支撑点,挑起教书育人的担子。
正文:别让学生离你太远了 重庆市开县临江镇明星中心小学 雷仁义 关键字:用眼交流,用心倾听,师生互动 有人说,教育不就是教书、育人嘛!我不否认我们是在教书、育人,但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做的仅此而已吗?深动的教学、殷切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及个性发展是我们分内之事。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如何促进师生间的心动,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也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缩近师与生的距离,使学习、生活中都有心的交流。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活动怎样。参加工作已三年多,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希望,感受了回报,也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经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法教。任你掰着嘴儿地喂,他就是不学。”这话虽然有点儿过,但孩子厌学确是普遍存在。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这段时间有看窦桂梅老师的作品,有很多的感悟。下面,我就浅谈自己的一些思索,望和大家交流分享。 在我的课堂中或者是在课后,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用心与学生去交流,眼睛里一定要有学生,要用眼睛和学生交流。 古人说:“以目传神”。现代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微妙的情意难于言语的表达,却能通过眼神进行传递;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会两眼对望,情溢其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他们在特殊情景中用眼神交流信息以及心灵悸动的永恒瞬间。 我们的课堂——不也是每天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剧吗?师生之间交流的不仅仅是语言,也有眼神和眼神的碰撞。三尺讲台上,教师俯视课堂,眼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毫无掩饰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则随着老师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去质疑、思索、领悟、想象,眼神传递的启示,正可以弥补言语的不足。 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也经常有以下种种情景吗?当学生正兴奋地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我们老师若对其所谈不合自己的设计意图,或眼睛总是环视教室;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只顾问话,让学生变得紧张,不知所措,从而忘记了注视学生的眼睛,用眼睛鼓励和激励学生,致使师生互动又变成了师与生。再有,我们的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时,都喜欢低着头;或眼睛望着天花板;或看着教室的某个角落,可是这时候我们老师是不是注意到了呢?或者我们也只是瞟了他一眼,又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当他表述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示意让他坐下,喊另外的学生回答;或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会直接用言语指责他,示意让他坐下,继续自己的教学。然而学生这时候是不是在想,老师不愿意听我发言,或老师不喜欢我,听得不耐烦了,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思维就会被打乱,以至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不看老师或者怕看老师的习惯,更谈不上能和老师有心与心的交流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目中无人”未必就是学生的错,错就错在教师的认识和引导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解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的看向天花板或室之一隅,目光呆滞,那表明他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头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光迸发欢乐的闪光,则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关注学生的眼睛,教师就能够从眼神中了解其真实的东西。 记得我的一节体育课,那天天气很热,学生做操时浑身乏力,一点精神也没有,喊口号时孩子们的声音很小。我能体会他们,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再一次喊口号时王帅一声响亮的“嗨!”震醒了我,像是久旱逢甘雨,我一下子提起精神,朝王帅投去赞许的目光,并朝他笑了笑。虽然没说什么,但孩子看到了我的表扬,喊的更起劲了。在王帅的带动下,周围的几个孩子声音也响亮了,我一一对他们笑了笑,并送去赞许的目光。喊口号的孩子越来越多,做操认真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炎热的天气里,这种无声的表扬似乎更有效。 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要象磁铁那样能吸引学生,避开枯燥的课堂学习方式,把知识融入活动之中,以适应孩子喜玩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孩子兴趣,和他们一起在活动中去探究,在玩中感悟,用眼神告诉他们,老师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学习任务”的压力,没有“师道尊严”的心理障碍,他们的感觉是轻松愉快,乐不可支。我们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课堂吗?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都能够让孩子“心动”,而不仅仅是“行动”,让他们感觉进课堂比进游乐场有劲儿,上课比看《蓝猫》有趣,孩子们还会厌学吗? 能用眼神传递情感,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听的大多数公开课或者汇报课等,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大于倾听——当你的眼睛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时,你发现的一般是这样的镜头——对相互的发言,学生彼此很少倾听,学生为了自己有机会发言,不顾一切高高举着手喊:“我,我,我来说!”当老师同意的时候,他会心满意足地说完,然后一屁股坐下,再也不顾别人的评价;当老师叫到别的学生而没有叫到他时,该生会唉声叹气,自言自语,嘟嘟嚷嚷着什么,至于其他学生说的什么,他都不管。 是的,今天的孩子要学会倾听。 然而,我们教师不也缺少倾听的习惯吗?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中,似乎知道该生说什么,于是还没有听完学生的发言,就有了下意识的动作,准备下一个环节的内容。还有一些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去细细斟酌,造成学生发言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或口误,以及语病都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可见,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倾听,只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及时察觉学生发言的质量,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发言出现偏差,往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认识根本就是错误的;一种是认识是正确的而表达不够明确。对前一种情况,老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思维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帮助其分析、修正;对于后一种情况,老师应该抓住其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学生在发言时,老师的思维要融于学生的思维,对回答比较好的学生,教师的肯定不能过于简单,应该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使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懂得欣赏别人。 记得我校周老师的一节关于环境保护的口语交际课中,老师通过自结合成小组的形式来说说自己对环保的理解,还在说之前,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几条要注意的问题和要求,再根据自己总结出的要求进行小组练习,说完后还不断地让别的孩子来评价这些发言者的情况。课的最后,几乎变成了一个辩论的内容。在这堂课中,我看到孩子们中的每一个都在参与,尽管有人说得多有人说得少,但他们很投入,因为小组的成员都要说,轮着说,课的最后,老师还让孩子用一句话来概括课堂的学习感受。这也可以看出老师在平时对教学的中孩子们学习参与的处理。 在小组发言时,孩子们轻轻地有序地抓紧时间说(我经常在一些观摩课中看到,老师一说讨论,孩子们轰然一片,看起来积极参与的场面背后是什么),而且老师一组组地听着他们说。 就算是如此“热闹”的课堂,它还是很安静的,但安静并不等于没有一点声音,而是需要安静的时候课堂应该很安静(哪怕是听一位同学的发言,包括都在内的全体在场都都应该倾听),老师能主动地掌握课堂节奏,保证课堂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这是至关重要的。课堂在很多时候应该是安静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应该是集中的,这样的场面说明,教师的讲课是有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有效的。 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该督促自己养成倾听的好习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斯狄尔指出,在人们清醒的时间里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进行人际沟通,其中百分之四十五的时间用于倾听,然而倾听确实是现行课堂中明显薄弱的环节。可我们就在忙忙碌碌地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自己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训练。 是否可以这样说——有的时候,倾听比表述更重要——学生们会用眼神告诉我们,他们听懂了什么,喜欢什么,学习是否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最后我想引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师的话“我想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执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心动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打开学生幼小心灵,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钥匙。我想多感知学生眼睛里的世界,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有更显著的成效,学生也能更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2、李吉林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教案举例
作者:雷仁义
所在学校:重庆市临江镇明星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