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向新高>>>
 


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向新高

作者:魏秀敏      专业分类:化学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性教学 培养能力
摘要: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于单元整体教学中,整体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使活动课的更加灵活,从而改变课堂,由“教”到“学” ,使具体性知识要服务于观念的建构。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机制灵活转变,由以前的单一“教”到如今的正确“导”,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快乐课堂。
正文: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向新高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于单元整体教学中,整体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时间,使活动课的更加灵活,从而改变课堂,由“教”到“学” ,使具体性知识要服务于观念的建构。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机制灵活转变,由以前的单一“教”到如今的正确“导”,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快乐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性教学 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走向新高 初中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以化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内容;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发展性的多元评价策略。如何将这些新课程的基本要义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家经常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从无情景的知识教学到将知识“包装”情景化 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关注具体的知识点。新课程从唯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线索转变为三条内容线索,而且这三条内容线索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需要拧成一股绳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老师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向学生呈现无情景的表面知识。而是要将无情景的知识“包装”起来。换言之就是,要善于从真实中提出实际问题,到实验中运用化学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这样做不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而体现新课程,而是具有以下好处:一是促进迁移的需要;二是激发动机的需要;三是增进理解的需要;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当然这种“包装”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最高水平是将化学知识溶解于实际问题之中,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又能结晶出化学知识。 二、从具体性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观念 老师普遍认为重视知识就是重视知识点,而重视知识点就是扣住细节,很少考虑知识细节即具体性知识之上的东西,如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认识功能等。例如,老师关注氧气跟木炭的反应的具体现象的规范表述,却忽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氧气跟木炭反应,忽视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忽视启发学生体会同样一个反应既可以表示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可以表示木炭易于燃烧的性质。又如老师重视元素概念的分析,强调元素概念与原子概念的区别,却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再如老师重视对具体实验操作细节的规范训练,但不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其实,无论是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还是策略性知识都有具体性知识和观念性知识的区分,我们的教学不是不需要具体性知识,而是应该始终明确传授具体性知识要服务于观念的建构,而且这种观念不是纯粹的哲学层面的观念,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核心的认识构架。有了这些核心观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化学科学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从探究式教学的低层次到高境界 探究式教学一定就费时低效吗?如何看待探究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探究式教学只适合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吗?重视开展探究式教学就一定需要每节课都探究吗?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动手做就是探究吗?如果不能分组做实验就一定不能进行探究吗?如果学生没有讨论的习惯、不会设计实验就不能进行探究吗?从这些问题中不难看出,老师对于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探究神化,二是将探究泛化。不要将探究神化,是指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探究的环节、开放度等方面有不一样的处理,也不需要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探究,如果分组进行实验的条件不允许,学生可以参加探究过程的其他环节。不要将探究泛化也是很重要的,探究活动尤其基本要素和特征,一是要有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二是要有围绕问题的假设和预测,三是要有解决问题、寻求支持或否定假设的证据的活动过程,四是要有交流和评价。探究活动家绝不等于将教师做实验简单地改为学生做实验,也不等同于简单而直接的小组讨论。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即使是好学生也是如此,越是基础差的学生越是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是随着开展探究教学的次数和经验增加而不断提高的。所以,应该发展性地面对探究式教学,不断提高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水平。探究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自如地将探究式教学与其他各种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于单元整体教学中。 四、从单一课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需要教学时间,解决有限时间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有许多途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改变过去课时教学设计的习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所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一个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方法,整体安排教学时间,比如哪些内容需要采用实验探究,需要两节课,哪些内容需要安排一次练习,需要多少时间,哪些内容需要安排成学生课外学习任务。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实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统一,该探究的内容就要保证比较充分的活动时间和讨论交流,该精致提练的内容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作用,该落实巩固的内容就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练习进行强化。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整合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时产生高效益;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合理认知组块的建构,促进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以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从盲目讲理论到开展探索化学活动课 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化学活动课的设立,不仅为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好的接口,也充分反映了化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化学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指导学生获得即时化学信息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化学特长为目标的一种课程。 化学活动课既认真吸取了近代化学课外活动所具有的宝贵经验和科学理论成果,又通过政府行为的干预,以正式课程的形式保证其有效实施。所以,化学活动课是化学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当今社会环境下化学活动课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为最终目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化学教学大纲中对化学活动课内容范围的建议,和化学教师一起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相应的内容和目标,列出较为详细的活动计划,使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多种多样的形式完美地结合,使化学活动课有声有色,趣味无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 从教师简单的教到学生主动的学 1。给学生一个空间,他就能创出一个乐园 青少年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个体,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相信学生,给他适当的思维空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课堂面貌:学生活跃了,不用再逼着学生去学了;学生记得深刻了,不用再恨铁不成钢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多了,不再是沉闷不振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节化学课上,讲到酒精的性质时,我让同学们先说一下生活中见到的与酒精相关的事物,学生马上就应口说道:白酒、啤酒、酒精灯、医院里的消毒棉,甚至说到酒精。这样没用老师说一句,学生就已经说出酒精的用途了。然后在实验台上出示了一瓶酒精及相关用具,让几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已知的情况来验证一下酒精的性质。结果各小组均有代表积极参与,有的同学跑到黑板前亲自闻一闻酒精的气味,有个学生把酒精倒在水里,搅拌了一下说:“看来,酒精非常容易溶解于水。”有的学生点燃了酒精灯,用石灰水和烧杯来验证酒精的燃烧产物。几乎没用老师说一句,学生就把有关酒精性质的内容给“争”着学去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动手、动脑“学”的乐园。   2。给学生一些时间,他会让时间产生时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善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你可能会发现,学生本来一节课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他们似乎变得聪明了。在一次讲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我先把例题用投影展示在屏幕上,让各学习小组去讨论,并把结果整理在各自的投影片上,比一比,看哪一小组能快速完成。之后,根据所交顺序分别展示在投影片上,错误的地方找其他同学订正,正确的大家给予掌声。结果出人意料,除了个别小组的做题步骤不齐全外,各学习小组都能拿出正确的答案,并且做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从化学方程式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有的从化学式的角度去计算,还有一个小组用分析推理法验证出来。经过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部达标。这样,本来一两节课难以完成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被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了,并且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3。给学生一些平等,他的创新意识就更容易被激发。 平等的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是朋友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压抑,学生的个性就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次化学课上。当学到“原子”一节时,我让学生先行预习了几分钟,然后微笑着问道:“同学们在学习中还有哪些没有理解的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想一想。”结果一名学生问道:“老师,课本上提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后,人们知道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电子是不是还能再分,电子是不是一个很小的有生物居住的‘地球’呢?”我一时语塞,同学们也大都面面相觑。稍微停顿了一下,我给大家说道:“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现在可以翱游太空,但今天,我们已经证实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很自然地就说道,这是后人长期实践与创造的结果。我就沿着同学们的思路说道:“是啊,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可能科学一时也解决不了,但我为你能有这么丰富的联想感到高兴,请大家为这位同学的创新意识鼓掌。”这样的课堂少了一些拘谨,多了一些活泼;少了一些灌输,多了一些学生们的探索。显而易见,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也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总之,当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自信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 以上所谈只是针对目前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线老师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的初步探讨。新课程进行到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教学的深层问题,促进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磊。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6,(3):1 2. 丁楚文。 论化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构建[J]。化学教学,2004,(4):19-20。 3。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周仕东。与科学探究想匹配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研究[J]。化学教育,2003,(6):13-15。
作者:魏秀敏
所在学校: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