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谈谈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
 


谈谈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

作者:李庆和      专业分类:英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差异 文化内涵
摘要:摘要: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正文:谈谈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差异 文化内涵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90年代以前的外语教学,西方学者大都认为只要学生在发音、用词、造句各方面都做到正确,就获得了“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到了90年代,欧美学者认为仅仅这样并不足够,应该培养学生在特定场合做出正确社会行为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教学法也因此应运而生。 我国学者罗常培于1950年著《语言与文化》一书,揭开了中国人研究语言教学与文化问题的序幕。许国璋先生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指出汉语一个名词能有很深的文化来源、复杂的文化负荷,但就研究的深度而言较西方逊色。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们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一些与语言有关的边缘学科,最重要的是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英语教学也从侧重教语言形式到侧重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方向转变。 90年代开始,H。Widdowson。K。F。Knapp,R。C。Lafagette等人指出:中学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许国璋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容器和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学习一种文化。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多数学者认为英语教学目标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3)不讲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已是不完整的教育。(4)学习一门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有一次上课,我对同学们说:“I have a father, a cat and two dogs。 How many family are there in my house?”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Two”。当我回答“Five”时,他们竟大笑起来。众所周知,英美人认为dog,cat等 pets(宠物)是他们的好朋友,其地位崇高到成为“家庭成员”的地步,而中国人看来:如果猫、狗能成为某家的成员,这个家无疑是动物世界了。 显然,文化的差异对外语学习影响很大。又如:“You are very pretty。”对这样的赞美,中国人的回答是“Oh, where? Where?”而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由此可见,两种都是语言,但功能不同,所含有信息与输出信息的方式也会有很大区别。如果我们不注意其中文化习惯的差异,外语教学不仅只能停留在表面,还会弄出许多笑话来。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剖析句型、句义,更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适当进行目的语与母语的比较,以便排除母语干扰,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三、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在交际上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又叫做“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其差别是双向的。社会研究表明: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也就形形色色,这必然给交际带来困难、甚至障碍。限于篇幅,笔者仅就中国与英美在文化上的差异归纳如下: (一)权利意识 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人们权利意识淡薄,而英美则注重权利的占有和运用,特别体现在private right上。中国人可以谈论的话题可谓包罗万象:家庭、亲友、职务、年龄、收入、婚姻、职业、信仰等等,但英美人把有关个人的内容大都划为隐私的范围。诸如: what’s your income?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es your coat cost?之类的话都是不受欢迎的。对此,英语有句名言: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二)价值观念 中国人乐施于人,但等级观念较强,而英美人独立、平等观念较强。体现在称呼上,中国人用“叔叔、伯父、姑父、舅父、姨父”来称呼比自己高一辈份的男士,英语一个词就足够了。旧教材中的Good morning, teacher。新教材不再用,就是因为Teacher或者Teacher SO-and-so都不符合英语习惯。一次有同学用英语直呼我的名字,其他学生以为我会瞪他一眼,我却说: You are clever。 他们不解其意—在美国,熟人见面直呼其名并不表示不尊重。相反,如果学生直呼其老师的名字,还表明该老师平易近人呢!象It’s too hot。。 You should take off clothes。这样的关心,英美人会以为这暗示他/她糊糊涂涂,连自己的衣服都不知何时脱。尽管你看到英美人气色很坏,象生病似的,你若问他“Are you ill or not? ”他会明智地打断你的话,心想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三)人际关系 中国人爱就事论事,即兴交谈,而英美人爱用赞美、恭维、吉利的话来寒暄。英美人见面招呼总用How are you? Hello! Good morning!这类好听的话,他们面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题,尤其是天气:What a lovely day! It’s a good day, isn’t it?中国人见面,一方问:“吃过了?”“去哪儿?”对方答:“吃过了”。“去……。”如果你对英美人说Have you had a meal?他还以为你在请他吃饭呢!如果真的没有吃,常会很乐意地回答:No, I haven’t。 I’d love to。假如真的到用餐时,中国人喜欢边吃边大声交谈以显示气氛活跃,而英美人认为这样It’s bad for my health。就告别用语Goodbye而言,据说也是由God bless you复合而来的。 (四)风俗习惯 这里的风俗习惯指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习俗,包括衣食住行、娱乐、过节日、与朋友交往,等等。在英美人的聚会上,主人和客人要与不同的交往,避免只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好朋友交谈,尤其是夫妻不要只呆在一起,因为这会被理解为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缺乏社交能力,而我们文化习惯中就没有这一规定。象“I’m going to see you tomorrow。 ”这样的看望,英美人会以为他必须在家里等你,这不是强人所难吗?我们常见英美人口袋里装着小本本,上面写满他们近来要做的事,因为Time is money。 (五)非语言交际语 坚持用交际教学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常会谈中7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包括触摸、眼神、微笑、沉默、服饰、身势、体距、时空的运用等多种,常被称为Body language。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握手表亲切、友好之情,而英美人习惯于拥抱,不了解这一习惯的中国人会以为西方人太开放,见面就“咬耳朵”。 (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每种语言都有本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词汇,被称为“文化词”。英语中的hippy或hippie、cowboy及课本中的bingo,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指什么。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代表帝王的龙(dragon),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象征厄运将至的猫头鹰(owl),在英美则是智慧的代称。 据笔者了解,“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英语文化的讲授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加以指导。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 首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文化知识的讲授始终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服务,重在让他们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在交际中应聆听上下文,整体理解交际方方面面,不能断章取义。教师应适当增加中英语言文化比较,告诫学生文化具有特异性,通常不可类推使用。 其次,创造合适的场景,告诉交际规则。教师应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要在交际中让学生明白有多少障碍,并尽可能地克服;适当告诉他们交际规划,反复操练,最终养成英语习惯。 再次,文化内容的教学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英语课是语言教学课,必须以语言教授为主,不可为讲文化而讲文化,从而把英语课变成英美文化课。要明确文化教授始终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克服交际障碍服务,对文化的讲解应做到:适时、适度、适当。 最后,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要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责任感,提高其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力诫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思想的侵蚀;要让学生合理吸收英美文化的精华,具备一定的鉴别力,不要崇洋媚外。 参考文献: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第1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年。 赵爱国,姜维明著。《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作者:李庆和
所在学校: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