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首页 >>回归学生 回归文本>>>
 


回归学生 回归文本

作者:孙玉凯      专业分类:语文
关键词:阅读 回归 文本 学生
摘要:回归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文本,以作品的本意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得到广泛推广。
正文:回归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文本,以作品的本意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得到广泛推广。如何认识和对待个性化阅读?笔者浅谈三点。 一、语文教学必须倡导个性化阅读 有个广为人知案例。一位老师问小学生:雪融化变成了什么?小学生回答:变成春天。老师否定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就这样一个最具有创造力的思想被“教育者”给扼杀了,案例很有震撼力。语文教学中的这种陈旧、封闭和僵化的状况,确实需要我们通过倡导个性化阅读来打破。 为什么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1、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 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既说明办事方法要对头,也说明做错了不要固执己见,如果那驾车人听取别人的批评就转向改道,也就不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了。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来看,当是一首伤别诗;有人说从描写的内容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亦是对“忠义” 、“招安”的诠释。 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可见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构成了阅读理解差异,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学生各有个性,老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这也是我们现代语文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对于《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悲剧的形成原因,大多学生读出“封建礼教”,但有的学生读出“焦刘二人本身的性格错位”,也有的学生读出了“焦母的恋子情结”。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自欺欺人,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善良诚实等等。我们能否定这些相对立的个性化观点吗?不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的这句话为我们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阅读的存在作了经典性的结论。 二、如何畅通个性化阅读途径 1、倡导学生进行大量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而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演戏”,很少能跳出文本,超越文本。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这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勤写心得体会。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文本,用大视野来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作。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是个性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理解,并且强调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是淡化教师的讲授,切记将老师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读者、文友,尊重他们的个人体验。在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时,笔者没有“条分缕析”地给出或“套出”答案,而是给学生“留白”,有一位学生读出了个性化的体验:范进是勤奋的典型,还作了具体的分析,追求上进是人的天性,范进并没有错。他能用几十年的时光与汗水来实现理想,这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想当今,许多人缺少勤奋,这正是难得的对学生进行勤奋教育的典范之例。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应适当点拨分析,予以正确引导,若“一棍子打死”,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个性化阅读需注意的两点 个性化阅读并不赞成歪读、误读,我们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从中汲取健康的营养。笔者认为,在提倡个性化阅读时,需注意这样两点: 1、个性化阅读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也不是“只许掌声,不得批评”;有这样认识的人,那是在曲解个性化阅读。有一位学生在理解《滥竽充数》时说“我觉得南郭先生他这人很聪明,他善用别人的喜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如果是他的话,也会赚很多钱的。”再如《项链》,有的学生不去挖掘小资产阶级虚荣心这一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而是对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偶然性大做“生成”。类似这样的理解,这样的“创新”、“求异”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加以正确引导,以“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这才是我们阅读的真正意义。 2、个性化阅读还需要共性的理解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也是绝对不可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依据课程目标的个性化阅读指导,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都是有个性的。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也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应当如何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这是属于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但对全剧周朴园的形象把握还必须落到作者曹禺所说的“集‘封建性’与‘资本性’于一身”的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共性的、本质的东西不能丢。尊重文本,读懂本意,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与基础。否则“对话”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要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回归学生,回归文本,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光华和理性的光辉。
作者:孙玉凯
所在学校:江苏省灌南县第四中学
 
中国教育网
www.910910.com
投稿邮箱:TEL15910883915@126.com
咨询电话:(0)1591088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