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华兴外国语实验学校杨凡
摘要: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说一直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本文就弗洛依德学说中的几个概念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对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质疑。
关键词:精神分析、性驱力、移情、共情
有些著书立传者、少数导师级的人物是被看着永远不可被羁越的,他们永远高瞻远瞩,迫使用们千万次去重复他们的话语,他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不再同从前一样。去阅读他们所写的东西令人印象深刻,这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阅读古希腊的柏拉图或古罗马的维尔吉的文章诗经或圣经原文。对西方人来讲,当在阅读东方的孔子或老子所写的教义时,同样有类似的感觉。但在这里我将以弗洛依德开始探讨一下精神分析学派。当然一个人死后,我们无法对他提出质询,他也不再能回答问题。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回忆:他所写下的那些被小心保护在封面下的书中的文字。但文字并不是一切,我们还可了解到他学生的话语,学生对他的生活和著作所作的评论,他们的著作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导师已往矣,他们的灵魂仍游曳在我们的中间,如绕梁之音之不绝,影响着我们思维的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动机,让我们深入地去思考,这些导师们帮助我们成长,这是事实,但由于凶们并不能回答我们的问题,或不能对我们思考作出回应,这就有必要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或将他们的话语转成我们时代的语言时对其作一番描述。当我们在对其思想加以解释、注解以及将之与他人加以比较时我们在仿效他们。我们对不解之外展开讨论,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传统,或者那些给我们以启迪的为他们生活不同时代的先驱。
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是依据弗洛依德的泛性论为基础创立的心理治疗学说。这一理论从创立起一直未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但有关的书籍仍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各国的书店里,甚至有人说弗洛依德是心理治疗的鼻祖,说这一理论逐步添加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从潜意识、前意识、性动力、自我、超我、口欲、肛欲、排泄物羡慕、阉割焦虑到移情、自体、客体、投射、认同的描述似乎越来越精彩。但奇怪的是,从弗洛依德到后世的学者,没有人能够采用实例证明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有些学者试图将这一理论与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挂上钩,但这样牵强附会拉硬拽实在没有太多的科学根据。
对于那一大串潜意识概念,谁也不知道准确的含放是什么,国际权威的工具书也并没有确定的解释,学者们的解释也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差异性,也由于夫意识分析不需要做实验也做不了实验,所以相关著述层出不穷。
单纯从字面理解,分析是把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精神分析就是对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是心理治疗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经过分析,理解了当事人的心理行为实质,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有专家认为潜意识分析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仅仅强调分析,而分析不管多么精确,没有进一步的矫治过程,心理障碍还是不能解决;二是将心理障碍归因于不可实证的潜意识,分析结论不能与当事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不能为当事人改善心理素质确定行为方案,因此对心理治疗没有多少现实指导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潜意识分析治疗效果不太明显的原因。
一直以来,中文作品中把潜意识分析倾向的理论直接成为“精神分析”,这是一个错误。从字面理解,精神分析是对当事人精神状态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指从潜意识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精神分析还可以从可以认知角度、行这意义角度、意志品质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础不牢大厦安固
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曾经遭遇医学界的强烈反对,但后来成为一种时髦,很快演化成一种正统学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精神分析理论再次受到质疑。最激烈的批抨群体之一就是女性主义者们。他们反对弗洛依德学说中厌恶女性和父权主义的观点。
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批抨对该学说的基础表示怀疑。卡尔·波普尔、弗雷德里克·克鲁斯和阿道夫·格林鲍姆是发动这场批抨的中心人物。他们指责说,精神分析的经验主义基础不够充分,其中心理概念经不起推敲,其宗旨(阐述人类天性的完整理论)过于野心勃勃,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只是对单一个案加以概括,其推理的依据是类化、主观联想、真实或臆想的记忆、双关语、错误和巧合。一批哲学家(包括维特根施坦)提出,弗洛依德还混淆了行为的起因和导致该行为的原因这两个概念。
弗洛依德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看似荒谬的观点,婴儿对父母当中异性的一方怀有性渴求所以敌视同性的一方;由于这种渴求和敌视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压抑在“潜意识”当中,从而造成了内心冲突——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天性的关键内容。
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依德的发明。他的前辈曾经借助催眠的方法了解“潜意识”,而弗洛依德采取的是“谈话疗法”。他通过“自由联想”获取患者抑制“潜意识”中的经历,目的是帮助患者摆脱精神性神经症。令弗洛依德感到震惊的是,大多数患者有着真实或想象出来的性苦恼。当他发现他们愿向他讲述早期的性经历时,他诊断出了“阴抗”心理。
在对这些观点加以冷静评估之后,我们就会对弗洛依德所谓的“潜意识”提出质疑。当今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认为,许多信息以人类不自觉的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接受处理,而后天的溃规活动也可以在人类不自知的状态下进行。这两种现象都不需要用“潜意识”来解释。
除了质疑弗洛依德的方法案自由联想、对主观的依赖、暗示的危险性)是否可靠之外,还要质疑他推理的典型方式。比如他对梦的分析、以及所谓“凭直觉”了解某件事物的“真正含义”的说法。例如,他说,在一次自我分析当中,他记起自己单年时曾经从一个女孩的手中抢过一朵花。他说“从女孩手中拿过一朵花表明想要夺去她的童贞。”即使女孩手持的不是花束,年幼的弗洛依德难道不会抢走她手里的别的东西吗?如果女孩还拿的是棍子或者冰激凌呢?如果他抢走了这两样东西当中的一种,又应该如何解释?在作出解释时,为什么不重视“抢”这个动作呢?
二、患者为师医者为徒?
如果要正确地理解弗洛依德的理论,我们就必须回顾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早期弗洛依德担任精神病科医生开始,包括他与夏尔科,布伊尔和弗利斯的交往,以及他用俄浦斯情结和释梦取代“诱惑原理”的过程(他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乃至后来形成的包括自我——本我差别在内的理论。弗洛依德理论的进一步多样化是由他的追随者完成的,但是,直到最近,人们才加强了对弗洛依德学术冒险的了解,其中包括他对女患者的合作者的依赖。
弗洛依德最早的女患者有效地创造了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职业的兴起,发展和一些最具决定性的变革都要归功于那些最初是他的患者、后来成为分析师的妇女。他母亲阿玛利·内桑森和他妻子玛莎以及其他一些不同寻常的女性也以各种方式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发展。
弗洛依德说,他的同事约瑟夫·布罗伊尔接收了一名年轻漂亮的癔病患者,精神分析就此开始。这位患者就是玛莎·帕彭海姆,也就是“安娜·欧”。她发明了自我疗法,用所谓的“谈话疗法”取代了布罗伊尔的标准催眠法。(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疗法并没有将她治愈,她的症状也话是由一种最初的误诊,后来又治疗不当的生理病证引起的。)弗洛依德的另一名女患者安娜·冯·利本接受了六年治疗,弗洛依德成她自己的“老师”,她使弗洛依德明白,有天赋的患者才能造就杰出的分析师。
三、巧舌如簧一叶障目
弗洛依德的学说彻底征服了20世纪的西方文明。原因何在?答案包含四个因素:
首先是弗洛依德作为作家和理念倡导者的杰出才能。他善于把医学知识、对人类天性的真实了解和丰富的想象交织在一起。他具有一流小说家的叙述技巧,能够有力地描述他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他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比喻,外加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术语,这使得其著作有了权威性。他的案例研究源于真实生活,采取了极有理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为之着迷。
第二,弗洛依德向每个人揭示了关于他们自身、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秘密。这同样令人难以抗拒,处于不安、好奇、焦虑和渴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明智判断,宁可相信算命先生的奇谈怪论。这些情绪在他的书中得到了再现。不同的是,书中的科学分析使得这些情绪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所以人们更愿意花钱找精神分析师,而不是占卜家和星相师。
第三点就是人类天性的理论。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关于人类的堕落、人性介于野兽与天使之间,以及原罪的宗教理论。与此同时,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并没完全说明,生物进化是如何造就了今于的人。
弗洛依德认为性冲动和挑衅的冲动是人类的根本驱动力量,并且确定了它们的成因,从而创立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哲学心理学。人类陷于自身复杂天性的困惑之中,因此,对他们而言,弗洛依德的学说无异于久旱甘霖。
最后一点在于,故事的核心是性。弗洛依德开启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但是,他对性的重视程度得当与否仍然值得商榷。饥饿的人总是渴望食物;吃饱的人则会把“吃”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人类天性的基本因素所致。而令人不解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性充其量只是远为复杂的实际情况中的一部分。
从万物有灵论拜火教,人类了解的每种学说都拥有一定的追随者。弗洛依德主义也许永远存在,始终都会有人对弗洛依德的想象力和文学才能赞叹不已。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至于弗洛依德声称自己掌握了真理,时间的考验似乎证明并非如此。
四、性驱力观点的自我看法
根据弗洛依千本人的著述及有关史料,弗洛依德没有公开任何成功的心理治疗案例。他最著名的案例是《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依德在这本书中说:“这本病历是我迄今为止完成的最成功的一部病历。“弗洛依德给杜拉做了三个月的心理治疗,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杜拉后来又向别的医生寻求帮助。弗洛依德在著述中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没和她接触了,不久前,我听说她得了别的病,并且告诉她的医师曾被我分析的秘密。这件事的公开使我的同事知道她就是1899年的杜拉,那时她接受的3个月的治疗,只有减轻她内心挣扎的效果、而不能防止她以后的病。”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发现,弗洛依德智力超群、洞察细微、经验丰富,其中不乏精彩这处,但弗洛依德把少女杜拉假装自杀及其他癔证表现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性冲动有时偏颇,而且弗洛依德也没有给予少女具体的治疗方案,加上一些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的原因,少女最后放弃了在他那里的治疗。
性满足能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所有人的明白有所得成就会有所失,不能为了性满足而不顾一切。在杜拉个案中,性问题在弗洛依德的引导下似乎成了少女杜拉问题的中心,但透过分析过程我们看到,少女杜拉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目的与家庭关系有关,她有追求与父亲建立某种关系,以获得父亲(家人)的关系和照顾,谁都不能说杜拉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与父亲发生性关系,可见弗洛依德的性驱力是有缺陷的。
弗洛依德智力超群,如果他不是沉迷于把少女的问题都归因于性冲动,而是透过少女对性的关注及对K先生求欢的拒绝所反映出来的真正欲求,他也能够给少女有益的启发,但很遗憾他没有这么做,他所做的一切在性欲面前停滞不前了。杜拉买了一个当时流行的少女饰物小荷包,在治疗的时侯拿出来玩,弗洛依德说:“杜拉的小荷包只不过是少女隐秘处的象征罢了。她玩耍它,打开,然后又将手指放进去,纯粹就是一个她喜欢做的不害臊的一种自慰的戏剧性表现。”我们从原著中没有发现杜拉对弗洛依德有性暗示的明确描述,但从治疗过程充斥性内容的事实分析,杜拉对弗洛依德完全有进行性挑逗的可能,弗洛依德在作品中指出杜拉的行为是“自慰的象征”应该说是不严谨的,这样的动作不可能产生自慰那样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杜拉这一动作仅仅表现对流行事物的喜爱而已,总之弗洛依德的结论是武断的。两种可能均表明,杜拉当时对治疗已经心不在焉,她明确的知道治疗已经偏离了方向,不可能过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目的。弗洛依德倾向的治疗方向没有获得当事人的认可,治疗可以说失败的。
还有一些情况更加可疑,当杜拉向另一个医生寻求帮助并透露了在弗洛依德那里分析的情况时,弗洛依德的表现是令人吃惊的。他公开了治疗细节,把少女杜拉描述成一个医生面前手淫的不知羞耻的女人,似乎他想要推卸责任或者要澄清什么。如果真的像弗洛依德说的那样,杜拉在治疗室里有淫荡表现,那些,一个少女在心理学家面前物淫或对心理学家进行性挑逗,这么重要的情节弗洛依德为什么没有作出说明和分析,他想掩盖什么东西呢?面对少女这么“淫荡”地在自己面前表演,弗洛依德当时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还有,少女杜拉为什么敢那样做又为什么中断了在他那里的治疗?有特别的原因吗?《少女杜拉的故事》真的是一本学术著作吗?
这么多的疑问足以让人怀疑弗洛依德提出泛性论的动机,有些学者认为泛性论并不是弗洛依德真正的学术观点,或者说弗洛依千根本就没有学术观点,泛性论仅仅是弗洛依德为自己的泛性行为找的一个借口,是为了掩盖自己在执业过程中对性问题不正当地过度关注的一个假面具而已。
五、关于移情、共情的一些看法
关于移情
移情在精神分析中指冶疗师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关系,比如爱恋、依赖、拒绝、仇视等,甚至有人说移情是当事人把治疗师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如父亲、仇人等。有意思的是,一百年来“移情”都没有准确的定义,所有人的理解都是在概的意思。
潜意识分析理论把移情关系的建立视为心理治疗的关键要素,具本是这样描述的:“通过移情,被分析者的病症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治愈,可以重新获得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能量。”这样的描述从字面上谁都理解不了当事人与治疗师建立某种关系就能使当事人的强迫症、焦虑症、性变态等心理障碍缓解甚至治愈,这一点我认这仅仅是一种说法。
由于把与当事人建立某种关系的意义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受到潜意识分析训练的治疗师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试图引起当事人的注意,把自己视为其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可是事实上这种关系很难把握,最要命的是由于可以地追求建立某种关系,会忽视对当事人问题的关注,甚至诱导当事人转移治疗目标,也追求与治疗师建立某种关系。
心理治疗师本来就不是患者生活的角色,心理治疗的目的决不仅仅是在治疗过程中使当事人获得愉悦感受,而是使当事人心灵成长能够独立面对生活,帮助当事人建立健康的情绪。治疗师被移情成为当事人生活中的某种角色是不恰当的,当事人最后还是人回归自己的生活环境。心理治疗的功能仅仅是发现、解决当事人不健康的生活理念、不适当的行为和痛苦的情绪,而达到这些目的并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关系,正常的治疗关系就可以了。当然治疗师必须要有能力、要负责任、当事人必须态度诚恳、治疗意志坚决。
关于共情按潜意识理论的说法,“共情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共情是有害的,治疗师面对大量心理障碍当事人或其他有心理问题的人,身心不断在焦虑、强迫、抑郁等坏情绪中循环。只有在少部分情况下所谓的共情才可能发生,那就是治疗师自身有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被诱发或放大,从而产生与当事人共同或相似的痛苦体验。
同病相怜能够使当事人产生被理解和接纳的虚幻感觉,这种感觉与心理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拒绝不理解的痛苦体验大相径庭,使某些心理障碍者更乐于进入这种心理分析环境,从而维持治疗关系。维持治疗关系一方面使治疗师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很大,常常产生无奈感觉,这是很多本应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师自杀的原因。从当事人的角度说,暂时被理解的感觉并不能改善其在生活被拒绝的痛苦体验,这种反差甚至造成其对生活更加不满,一旦脱离冶疗关系痛苦感觉会更强烈。一些心理障碍当事人在钱花交后痛苦依旧在绝望处境中,会做出过激的举动,据报道,有一些当事人在久治不愈后选择在治疗师面前自杀或与治疗师同归于尽,教训是深刻的。
理解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基础,如果不能理解当事人的感觉,心理治疗将流于说教,结果也会是无效的,但是理解绝对不能等同于同意当事人的感觉的合理性,更不是说只有产生与当事人同样的感受才能理解,社会阅历、治疗经验、洞察力等都能帮助治疗师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从科学的角度说,所有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是有生活基础,当当事人成长环境导致其不能正常理解生活,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有其必然性。心理治疗不仅要分析心理障碍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创造性地改变当事人心态,使当事人的行为、情绪摆脱病态模式,离开心理障碍的运行轨道,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生活,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素质。共情的产生不仅因为理解当事人的生活境遇,反而是因为不理解才产生与当事人同样的精神痛苦,所以,经常产生共情表现的治疗师是不能完全治愈当事人的。
关于自体、客体、投射、投射认同
自体、客体、投射、认同等概念是从移情、共情中衍生出来的,主要用来描述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表达当事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态度。弗洛依德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为弥补潜意识分析理论的缺陷加入了很多内容,使潜意识理论越来越复杂了。由于吸收了一些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已经突破了弗洛依德原来的理论框架,但由于还是没有放弃错误的理论基础,缺陷和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
事实上,这些由各国语言互相翻译的词语已经失去了其真实含义,各心理学家在转述或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语言,读者在阅读时又稀晨糊涂地自己理解。没有一致性理解和确定性描述的理论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作为科学文献,必须具备可理解的特征,这些连学者之间理解都不一致的潜意识理论的研究价值还值得商榷。
六、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依德从根本上是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认为这是黑格尔哲学影响的产物。他还责备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只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邮局为后来形成的弗洛依德——马克思学派(即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依德主义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七、在方法上的局限
弗洛依德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精神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煞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理的动动。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庸俗唯物论和形而上学还原论的表现。
弗洛依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不可否认,弗洛依德在病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相当有成绩的,但弗洛依德却将此推而广之,企图用变态心理的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结果把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混为一谈,把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绝对化,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实践找到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心理治疗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研究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找到其中的必然性,这对指导心理治疗才有意义。这些规律完全可以用本国大众都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不能出现歧义理解。如果一个概念在被人理解的时侯出现重大歧义,相关的理论就应该值得推敲和商榷。
参考文献:
1、《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2、潜意识精神分析——百年的错误》封志宏《心理医生》2006.2
3、英国《卫报》2004年6月22日 A.C. 格雷林
姓名:杨凡
性别:男
身份证号码:510225197605223654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华兴外国语学校
邮编:610215
固定电话:028-85601148
移动电话:028-88037192、013076036546
|